下载此文档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是由【东风倩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唐代诗歌的整体特色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
,中外交流,儒道释三教并存。诗人的创作空间宽松,他们能够
“长安
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杜甫《饮中八仙歌》)。当时诗人们都有点自视过高
,都希望有所作为:
“大鹏一日同风起,平步青云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高昂的精神状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我解放!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国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正由于唐代有这样比
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觉,内心的实质力量,,迸发出充分而又光辉的美。

我国古代的诗,素来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诗三百首,
伏变化的。这种感情的节奏,就富饶音乐性
.讲究声韵和格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
.唐诗就特别
讲究声韵与格律,所以唐诗拥有音乐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
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如行云流水,声音各处感情到,不但琅琅上口
,而且风采无量,
不能够不叫人感觉一种音乐的美!

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象建筑相同,
善于经过详尽意象的描述和组合,
把本来是依照时间序次流逝
的时间艺术,转变成拥有空间的立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王维的
“大
漠孤烟直,长河斜阳圆”(《使至塞上》),都是化动为静,把生息不停的宇宙壮观,转变成象建筑相同巍
然耸立的立体形象,可是,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唐诗也有这样的特色,它所描述的多是实实在在
的详尽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倒是无量无尽的诗思和感情。李白的:
“浮云游子意,斜阳故人情"(《送
友人》),“浮云”与“游子”,“斜阳”与“故人”,是绝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
;诗人可是并列地把它们摆列
在一起,不加任何解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自可是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
美,就来自于这种详尽意象的摆列与组合.
4。个性美
诗歌是自由心灵的抒写,必定有个性。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
的,诗人都善于以其独具生命特色的个性,来观看和发见世界。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
然、高适,岑参等,都是拥有高度个性的人,所以他们善于发见世界的美。反响到诗中,就成为唐诗的
个性美。
李白是最富饶个性的人,所以他的诗,特别拥有个性美。比方《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
,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真是玲珑透彻,美极了。表面看起来
,诗人“笑
而不答”,什么都不肯说,但实质上,他什么都说了。他的诗
,美就美在理解晓畅而又自然。他的自然
,
是一种“谪仙人"的自然,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来自于性情的
天真,胸襟的广阔以及李白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的显露。
而个性的美在杜甫的诗中,不行是停留在个别现象上面
,而是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地,
一种富饶个性色彩的宽泛真谛,常常焕发为一种理智的光辉,一种思想的闪光: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这样一些名
句,那更是把自己独到感觉融入到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经验中,
加以熔裁提炼,再以自己独到的感情方式
表现出来,所以变成了永远不灭的形象。
5。境地美
若是说个性美是诗人精神成熟的标志,那么,境地美则是一首诗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首成功
的诗,都应当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艺术世界。有了这样的艺术世界
,也就是有了境地。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
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满的戏剧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可是一种境地。境地是诗
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
,凝聚到艺术形象中来,变成深永的状况交融的画面。
中国古代多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抒情。但情比较难于直接描述,而要经过景来反响、来衬托、来显
示。中国古代唐人在先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战胜了物与我、客观与主观的矛盾,进一步达到了状况相生、
状况交融的地步,所以他们获取了诗歌艺术上的更高成就,创立了中国诗歌最高的境地美。
那么,怎样创立境地美呢?
第一,写景抒情。诗人在写作中,浸透进、灌注进了一股浓郁的感情,使这感情笼罩在景的中间,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诚然全都是景,但我们所感觉到的却各处都是情。一句话,景由外境变成了内心的境,
变成了诗人所创立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世界,《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其次,状况交融的艺术境地,应当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的整体。我国境地的讲法,更多的从诗人的主观感
受出发。诗人在兴发感觉的基础上,移情入景,化景为情,尔后创立出一个独立自足的、生气盎然的世
界。比方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明月来相照。
在这里,诗人把他所感觉到的情与景,交融一致在一个月色竹林的天地里。这个天地确实小,小到
只有诗人一人。可是,它倒是那样自足、友善,那样有序次,而又那样充满了生气和活力。所以,它又
是那样丰富和充分。它是沉寂的,但却不是死寂的。在无人的月夜中,却有人怀着深情,在弹琴,在长
啸。正是这所有,令人读着的时候,在抒情的想象中间,走进了一个诗人所创立的世界。我们陶醉在这个
世界,感觉美。
第三,唐诗境地美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是经过语言直接讲出来,而是经过形象的描述来
启示,来衬着。比方王昌龄的《参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高高秋
月照长城。
“诗仙”和“诗圣”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以致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巅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
,他们形成了截然不相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
人性格。
、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
,思想性格的复杂是分不开的。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一方面又接受了道家的追求绝对自由,鄙视人间的所有的思想。
李白的一世由两条主线所贯穿:一是他的宦途生涯,二是道教对他的影响.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饶的,有文化涵养的家庭。他的少年时代生善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
方,环境对他的仙人道教信奉影响甚大。道教影响,
东西的影响,使他拥有了狂傲俊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拥有那种浓郁,奔泻而出的感情和豪放的气
势。
开元十二年(724),大体24岁,李白开始旅行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
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世中最为灿烂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宦途再受打击,使他对
朝廷充满不满与无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立功立业的心情并没有减退。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
报国机会已到,入永王幕,大方参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到李光弼出征东
南之时,他再次参军,无奈半道病还,逝当涂,年62岁。
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拥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穄”
的儒家用世思想,所以,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以致失败。可是他向来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
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无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豪放,高昂
的精神风范。
李白一世碰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世,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
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
中之地,,李白在很多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别的他的狂傲不
拘,俊逸洒脱的气质也本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
胆、仙趣、畅饮都极大的刺激着其个性中那骄横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
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
.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显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感想,其
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拘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
,期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在诗中,李白常经过对仙
境和仙人生活的描述,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
以仙人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
的抗争,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
将强烈的自我意识
,天真的自视过高和别开生面的个性
,充分表现了出
来。
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
,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汹涌激情和奇异想象
,既有其实浩荡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
韵而自然天成的明朗境地,目不暇接
.能够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议论李白的创作风格能够从他的绝句
,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议论:
绝句是李白感情世界的刹时表现,其爽朗的性格,率真的感情
,洒脱的气质,全都灵感一闪地反响出
来,脱口即成绝唱。
李白的七绝,以山川诗歌和送别诗为多
.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
以其天真
纯朴的童心,与山川冥合。无论写景言情
,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
白帝城》,《山中问答》等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何如事栖碧间
,,别有天
地非人间。”他的绝句境地清爽
,而内蕴俊逸潇洒的风神。《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
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平常生活中获取的审美感悟
及片刻情思,属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瞬间的感觉包括无量的风采,极富生活情味,
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李白不但绝句的成就优秀,而且乐府和歌行体的作品也有不俗的成绩。如乐府诗《蜀道难》,他用
这一古题抒发自己的惋惜
,于诗中再三嗟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
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猴欲度愁登攀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全力衬着
蜀道巅峰绝壁、万壑转石的险难,给人以生动的空间感和体验感。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亮的特色是,它常常是喷发式的
,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控制地奔涌而出。
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化无常,常常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
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月
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为其供应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意象亦极为阔大
壮观。
他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创立性地运用了好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给人以飘飘欲仙的感
觉。他在诗歌中用尽夸张衬着衬托拟人等手法
,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跑到海不复回”“飞流直
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诗仙的独到气质细风格。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宽泛地反响了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杜甫出身于一个拥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几乎每一代都有人出任不相同的官职,家庭恩赐杜甫正
统的儒家文化涵养和务必要在宦途上有所作为的壮心。所以,终其一世,追求宦途事业和不朽的诗名,
:第一个时期是杜甫的青少年及其壮游时
期,第二个时期是杜甫困顿长安十年求仕的时期,第三是杜甫在安史乱中为官时期,第四是漂泊西南和
终老湖湘时期。
一、读书和游览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旅行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此间曾赴洛阳应举,
不第。此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邃友谊,既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此后
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保持着表面的旺盛,却已各处埋伏危机。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写下了责怪时政、讽刺权贵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丧命的悲惨图景。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此后,
他又写出《前出塞》九首,连续对灾祸性的开边战争提出思疑;写出《丽人行》,揭示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亲族穷奢极欲的生活。而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更把最高统治企业纸醉金迷的情状与民间饥
寒交迫的困境加以尖锐的比较,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迸发,潼关沦陷,杜甫单独去投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
,后于乾元初被贬
,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宦途的无望,他在乾元二年(759)
扔掉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兴为平定富饶的蜀中。从安史之乱迸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强烈的
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自己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
的滋润,达到了巅峰状态。他面对凌乱的长安,听到官军再三败退的信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悲陈陶》,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避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
都,此后,杜甫的故友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
表荐杜甫担当了节度顾问、检校工部员外郎(后辈所以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抵达蜀
中的。但这种状况并没有保持许久。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杜甫所以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漂泊。一
场暴烈的混乱转变成连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无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
之乱中更显得深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
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漂泊避难的生活,辗转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
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道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
难漂泊的一世,在这里获取一个凄凉的结束.
“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十一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留下的作品有一千余首,占其《杜工部集》存诗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
《草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又呈吴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旅
夜书怀》等,,杜甫的律诗创作达到炉火纯
青的境地,能够说是杜诗的第二次巅峰.
综观杜甫一世的诗歌创作,向来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因此可知杜甫的伟大。他的诗拥有丰
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亮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响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
时局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所以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凌乱的社会现实,
长远的生活劫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触所取代,忧国忧民,惋惜出身,愈至晚年,其情
绪更为强烈。这种感情发之于诗,即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浪老成之感,其《蜀相》、《登高》、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屡次吞吐,
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究炼字炼句。杜甫下字力求正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
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着一“垂”字写
夜色笼野之阔,着一“涌”字,切大将奔跑之状,深得炼字之妙,又如“毛毛雨鱼儿出,细风燕子斜",“出”
状鱼儿欢跃,“斜"摹燕子轻盈,无一字虚设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东风倩倩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22-11-3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