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A哮喘指南解读
呼吸科鲍群艳
公元前450年,希波克拉底第一次用哮喘描述了“急促的呼吸”这一症状。
哮喘探索,不懈向前
19世纪早期
一种临床表现,支气管痉挛是病因
缓解症状,对症处理
20世纪中期
气道高反应疾病
降低气道高反应成为必需
20世纪中后期
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抗炎治疗受到重视
20世纪70-80年代
ICS应用开始普及
自2002年起,GINA发布的《全球哮喘管理和预防策略报告》每年更新一次。
2012年提出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的慢性呼吸道疾病,需要个体化治疗。
GINA二十年:引领哮喘管理理念不断进步
1995 .GINA指南首次公布
2002. GINA指南首次给予证据更新,全面描述哮喘的炎症机制,推荐ICS是最有效的控制药物。
2006. GINA指南推荐给予哮喘控制水平进行阶梯治疗,明确推荐重度哮喘使用ICS+LABA治疗。
:实现哮喘当前控制和降低未来风险。
: ICS+LABA是中重度哮喘患者首选控制药物
+LABA是中重度哮喘患者首选控制药物
2010年美国FDA发出警示:
基于FDA分析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分析,单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可能导致儿童及成人的哮喘症状加重、住院率增加甚至出现死亡病例。不得单独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单独治疗成人或儿童的哮喘。建议药企在产品说明书中增加相关说明。
具体:
, LABAs单药制剂只能与哮喘控制药物联合使用, LABAs不能单独使用。
,应使用ICS/LABA的复合制剂,以确保患者同时使用两种药物的依从性。
ICS/LABA具有协同作用
β2受体激动剂可以增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
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加β2受体表达
糖皮质激素可以预防因长期使用β2受体激动剂而产生的受体下降。
2014年GINA 指南哮喘的新定义
2014年GINA 指南对哮喘的新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又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
强调其异质性特征,不断变化的症状及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是哮喘定义的核心要素。
该定义基于共识达成,考虑的是典型哮喘的特征,同时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
GINA哮喘指南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