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EIGHT
BUDDHISM
公元前6世纪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The main s of Buddhism
1. Karma and reincarnation
因果是佛教语,即因缘与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前世种什么因,今生受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Four Noble Truths 四圣谛
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即现实充满了痛苦和烦恼(人生有八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道谛,即要人们相信人可以获得解脱苦海的道路,简单说就是“八正道”,或者说“戒(遵守戒律)、定(要通过禅定,治散乱心)、慧(明了佛理)”三学
3、The Twelve Nidanas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缘起产生世界——十二因缘,缘起论是佛教的核心理论。“缘”是指事物存在的原因或条件, “缘起”: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中依照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是指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世界就是在这种关系之中依据一定的条件而生灭变化的。
佛教为了说明人生现象,又在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论。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缘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
4、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5、Nirvana 涅槃
佛教所倡导的教义以及它所提出的种种修行的方法,最终都是为了涅槃。这样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境界。
涅槃一词的本意是熄灭,也可以称为解脱。它的主要含义是指摆脱了轮回,熄灭了所有痛苦和烦恼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这就必须要熄灭人的欲望和贪念,而人的欲望和贪念直接源于人类的无知,所以人类只有摆脱无知才能从根本上去处人的欲望和痛苦。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Hinayana and the Mahayana
P132 是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
1、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
2、小乘佛教主张自救,大乘佛教主张拯救众生;
3、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
Chinese Buddhism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principal Chinese Buddhism schools
1. The TIANTAL school 天台宗
2. The Three-Treatise school 三论宗
3. The consciousness only school 唯识宗
4. The HUA YAN school 华严宗
5. The pure land school 净土宗
6. The Chan school 禅宗
汉朝时代
佛教传入中国,究竟始于何时,史家众说纷纭。
譬如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便传说有博士弟子从月氏国使臣口授佛经。[1]然而近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年间(公元58-75年)。[2]相传明帝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遇见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他们回洛阳,并用白马驼着许多佛经带回中十一年,明帝为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称为白马寺。这两位僧人曾翻译了一部份佛经,即今
佛教与道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