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源头活水
【摘要】提起作文,不少同学感到力不从心无从写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大部分同学谈“文”色变,望“文”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就要找到“米”下锅,积累材料,精心选材犹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多看、多读、多思、多问、多练,以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开拓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写作;积累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害怕作文,许多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多数同学认为没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也就是说写作材料匮乏,是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主要因素。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从而感到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可见,平时善于广撷博采,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陆游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弦外之音就是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道出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意。如何帮助学生找寻源头之活水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几点浅薄看法。
一、蓄知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这句诗描写的是瀑布的壮美。如此景观从何而来?来自上游水流的积蓄。写作也讲究
“蓄”。只有“蓄”的丰厚,才能“泻”得潇洒。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他认为应该把学问、理论、经历三者结合起来积累素材,而学问应放在首位。学生平时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前言不搭后语,干巴无味。究其原因:脑子里没有东西,没有写作素材,针对这一情况,我强调学生要多读书,勤动笔,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不管是精读篇目,还是阅读教材,甚至是试卷上的短文,都注重让学生多读。读时勾勾画画,读后评评议议,抄抄写写。指导学生把优美的词、句、段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并鼓励学生多背诵。积累材料,以备后用,在学习了精读篇目后,我总是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可长可短,只要写出心得体会就行。在学习《师恩难忘》时,学生篇篇都写。《我眼中的语文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我为老师做代言》、《我想亲亲你,老师》等篇篇精彩。阅读这些人物,其实就是在阅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就是体会他们对老师、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换一种角度来说,这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写作素材吗?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素材的重要渠道。课外时间,布置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有些经典性的名著必须反复阅读。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位朋友,当我们再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这朋友重逢。”与大手笔过招,才能够汲取精华,有所提高。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摘、批、记,将书中有用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笔记、卡片,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大量的阅读对写作多么重要。我们不但要阅读前人的文学著作,还要广泛阅读其他学科著作,使自己的知识深广起来。鲁迅曾生动形象地把阅读和写作比作蜜蜂采花,不能只叮一处,那样必然单调了。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同学们那厚厚的笔记成了作文的金库,写起文章来,也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激情感:
作家王蒙认为要搞好创作须具备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而
寻找源头活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