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
万以娴1
2009 年 1 月 5 日 14:05:40
久不曾提笔写小品文章,更遑论这是首次应邀为博客为文,考虑了半响该写些什
么。学术研究讨论的文章写的精练的学者专家大有人在,关于法律的专论也有权威
的立法者和法学专家来点评,都轮不到我在孔夫子面前卖文章。严肃的话题大家也
看多了,所以,还是写些个人的感想,纯粹作为一种饭后茶歇的交流吧!
* * *
女儿总是问我:妈妈,如果你退休的话最想做什么?
女儿是一个感性十足的孩子,却有着思路分明的逻辑,相当矛盾的组合。文笔
和英文都好,钟情于“犯罪鉴证”(电视剧集 CSI 看多了) ,满腔的热血希望能伸
张正义,却怎么也不肯学法律。理由很简单,不想步我这个妈妈的后尘-- 凡事挂
心, 碰到客户有问题时,就什么事也往自己的心里去,总是寤寐思服,辗转反
侧,我也知道自己不是范仲淹,哪里有本事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但是无论如何做不到佛家的“真放下!”。
多年学习法律以来,不曾停止过思考“理性”与“感性”的问题。法律人,原
本应当是理性重于感性,才能冷静与理智的思考问题,但我总认为除此之外,法律
人还应该有一份执著与热情,方能锲而不舍的追求公理及正义!因此,当把理性与
感性放在我的天平上时,恐怕得往感性倾斜的多一些。也因此,客户的喜怒哀乐总
是深深地牵引着我。朋友见我苦恼时总劝我得懂得如何令自己的情感与工作“剥
离”,我心想这可不是剥花生,拨开了壳,吃了两颗花生就豁然开朗了。或许这归
因于我原本是个学文科的人,自小更是受到父亲的影响,成日浸淫于唐诗、宋词这
些抒情与哲理的文学作品中,让自己着实的陷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
愁。”和“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意境里,像是一只春蚕,吐丝、做茧,恰似如丝牵
藤般的纠缠。先父总担心我多愁善感,万一上了年纪恐怕很难改正,故此在我当年
1
作者简介
权亚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系劳动法以及知识产权法业务部门之负责人。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法
学硕士、民商法(知识产权法)法学博士。在外商直接投资领域具有近 20 年的丰富实务经验。
1997 年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之推举下,当选为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理事,成为历年来首位担
任此职务之非内地籍人士;2006 年经推举为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理事,系香港特别行政区
唯一的专家代表。
其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及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兼职教授(正教
授级);上海理工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 1 - ©TransAsiaLawyers
权亚律师事务所
报考大学时,难得坚持地劝我务必放弃自己心仪的中文系而必须选外文系。我百般
不情愿的舍弃了唐宋八大家和李清照,抱起了像块砖头的英国文学史和莎士比亚,
艰辛的走过“to be or not to be”的日子!
随后机缘巧合的修读法律,让我深刻领悟到对一个称职的法律人而言,严谨、
条理分明的逻辑是不可或缺的本质。平日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审阅或拜读一些思路分
明、言简易赅的文件或作品;最痛苦的则莫过于见到一些长篇大论、来回迂迴不知
所云的文稿,绕了三十行字
最新全新-理性与感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