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研究
摘要:根据2012年1月份的调查统计,江豚的数量已少于大熊猫,面临可能灭绝的威胁。基于此,通过对江豚生活习性和生存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提升保护级别、改善水质、规范人类活动等方面提出保护江豚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江豚;生存现状;保护对策
江豚是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哺乳动物,头部钝圆、性情活泼,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长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被渔民称为“河神”,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全世界唯一已知的江豚淡水种群,%的速度下降,每10年下降1/2,如果这样严峻的形势在未来数年内得不到有效改善,长江江豚很可能步白豚后尘,于15年后灭绝。江豚的困境是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作为动物保护爱好者,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洞庭湖水域环境,还江豚一个美好的家园。
一、江豚简介
长江江豚即人们俗称的江豚,长江渔民也叫“江猪”,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距今已经生活了2500万年。它是淡水鱼类王国的“国王”,处于淡水生物“金字塔”的顶端,被称为“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通常喜欢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2~3只小群。它食性甚广,以鱼类为主,也取食非鱼类,如虾类和头足类动物。长江江豚平均体长120~190厘米,体重每只约100~220千克。头部钝圆且较短,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吻部短而阔,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长约为体长的1/6,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两尾叶水平宽约为体长的1/4。背的后关部尾鳍有较明显的隆起鳍,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1996年,该种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二、江豚的生存现状
目前,长江江豚仅存1000头,数量少于大熊猫,长江江豚的濒危际遇,背后折射出长江江豚并没有得到我们的有效保护,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长江江豚的生存情况日益恶化。专家称长江江豚进入快速灭绝期。通过对江豚生存环境及死亡江豚的解剖发现了导致江豚死亡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物资源非常匮乏,滥捕滥捞导致渔业资源锐减,特别是电捕鱼、迷魂陈、海网、滚勾等国家明令禁止的捕鱼方法,不但有可能伤害到江豚,而且破坏了上游食物链,导致江豚觅食困难,直接影响其繁殖能力;第二,水质污染的影响,洞庭湖区周边有不少化工厂、制药厂、水泥厂和造纸厂,这些工厂缺乏严格“控污管理”,有很多企业偷偷摸摸向长江和洞庭湖排放各类污染物,湖中水源的污染,加剧了江豚的死亡率,江豚吸食了受污染的水或鱼类后,很容易得肠炎病,而肠炎病是江豚的天敌;第三,湖中繁重的航运和河床被严重破坏所致,近几年随着大吨位翻驳船
的增加,对江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江豚依靠声波定位,翻驳船螺旋桨发出的声音,影响江豚超声波定位的准确性,很多江豚将马达声波误认为是自己同伴而被螺旋桨打死或打伤。此外,而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的三江口处常年停靠各类运输船只,江豚在此地的江湖迁移功能在逐步减弱。
长江江豚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