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 】是由【丰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
杜德全摘要: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进行研究。从武术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变迁、西方体育文化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冲击、武术自身传承方式的制约、武术与奥运会融合的艰巨性4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导致武术文化生存力削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从客观的视角看待武术文化的生存状况;坚持从文化遗产的高度定位武术的“文化性”;坚持从自身的项目特色继续革新武术的“技击性”等,是增强武术文化生存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武术文化;生存力;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80;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49-04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世界范围内休闲体育的流行与发展,中华武术并未迎来理论上的繁荣,相反,其被边缘化的趋势却~直在延续。当前,关注武术文化的生存力问题,是理论研究、实践探讨的重要课题。
1关注武术文化生存力的必要性
所谓“武术文化生存力”,是指武术文化形态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保持其存在的能力。武术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置身于全球化系统中,只有其内部价值体系与外部的社会环境处于和谐的动态平衡时才能生存。倘若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而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并在新环境中寻求新的平衡,那么,它就会处于生存的危机之中。当前,关注武术文化的生存力问题非常必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革新、发展、争论与批判倍受国民的关注,然而,武术至今还没有找到解决困境的具体办法。相应的,练习武术的人群的专注力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老一辈的拳师正在悄然离去;传统武术被遗忘仍然在继续;武术的发展战略依然不够清晰……不必讳言,武术正面临着社会环境、发展理论、人才等多方面的问题。2005年4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失落中的中国传统武术:武术被跆拳道踹出都市时尚》一文中指出:“人大武术协会推出传统武术免费班,却无人问津。而在北京东二环沿线不到两公里,租金极昂贵的区域,却聚集了超过4家跆拳道馆,且家家门庭若市……”…可见中国武术生存问题已不容回避。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武术生存危机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如林建华教授指出:“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的武术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选修武术的学生人数日益减少,学校武术活动大不如以前……”丘丕相教授指出:其一,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分离;其二,精英武术与大众武术的混同。武术还具有“入门很难,学好不易”的特点,这致使普通学校师资无从解决,“教师不能教,学生不爱学”的怪现象也就相继出现;其三,学科与项目发展的脱节;其四、对“传统”的认识误区。从不同层面剖析了武术发展所存在的现实问题。郭志禹教授认为:1)武术的套路运动和对抗运动是两种模式分离;2)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观念和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3)中小学武术难以开展。马明达先生强调:武术学科的内涵及外延的界限至今并没有得到明确。卢元镇教授也指出,至今还没有发展武术的好办法。
武术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历史淘汰,说明武术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其运动形式、技术特征、价值理念、发展历史,无不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武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价值较为突出,而在当代社会,随着休闲体育时代的到来,武术的价值更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
(1)修心、健身价值。近年来,在相关太极拳运动与慢跑、体操等常见健身项目的对比研究中,都得出太极拳运动优于其他项目的结果。武术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较少受气候与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武术运动追求的“尚武崇德”、“刚柔并济”等除了可以健身强体外,还可以修心养性调心。
(2)教育、观赏价值。武术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可在练习中培养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优良品质,而且可体验生活哲理,提高个人修养,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同时,武术运动还是一项动作优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有着较强的观赏价值。
(3)经济价值。一方面,武术文化的传播可以直接为传播者带来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武术运动的职业化、产业化等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4)超越价值。武术运动一直被公认为“绿色运动”,它以人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为最高追求,突出以人为本的健身理念,体现出很强的人文关怀。
武术文化生存力的提出,表明武术文化生存方式的转向,以及武术发展需要进行全面反思的现实。武术不是为了竞争而生存,相反,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武术更好地生存,武术生存的理由是因为它有存在的价值。
在全球化趋势下,各种文化交融态势上升,针对武术近十几年来的发展,笔者认为,武术当前最为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强调融入世界体育之中,而应该回过头来正视自身的发展。中华武术应该有勇气、有信心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价值判断,根据需要进行传承与革新。
从价值角度看,生存力比竞争力更为根本,二者的价值趋向并不总是一致。事实上,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潮流下,武术文化与其它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的你死我活的关系。这是当前国人更应该关注武术文化的“生存力”,而不必一味强调其“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关注武术文化生存力是武术文化复兴的应用视角。
2导致中华武术文化生存力减退的原因
尽管武术的起源问题还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秦汉以来,中华大地上所出现的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中原定居的农耕文化、南方山地的游耕文化的大格局,以及伴随着我国社会的漫长变迁,这三种主要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的以农耕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中原文明,无疑是孕育武术不断成熟、发展的沃土,是促成中国武术的技击性与文化性价值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武术用于军事上的技击价值以及用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修身、健身、娱乐的文化价值是相当实际与突出的。中华武术正是依托其在冷兵器时代的技击价值,以及我国农耕文明相对较为稳定,休闲的社会背景而发展壮大。其价值体系、传承方式都非常适合我国的古代社会背景,尽管武术由于政治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也会受到不断的制约,但总体上来说,武术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是其它运动项目所无可替代的。
然而,明清两代,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当封建王朝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武功”之时,远在西端的欧洲诸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正悄然兴起。“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劫难逃。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场冲突中,中国很多文化遭到冲击。中国武术文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入现代社会。
现代工业的发展,直接挑战武术用于军事的技击价值;武术的那种言传身授、坐以论道等低效率的传承方式,以及武术运动注重和谐、注重过程等的文化价值,加之近代以来西方体育的强势侵入,我国武术发展战略的一再失误,使中国武术的生存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生存的根基在削弱。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今天我们讨论武术文化的生存危机,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相比较西方体育快速发展而言。
纵观近代西方体育史,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不论是从运动形式、产业形态还是文化理念上,都迅速地蔓延到世界各地,并为世界各个民族所接受、所推崇。这种由体育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体育文化全球化趋势,是我们所无法抵制和避免的,在这种西方体育受到普遍认同的全球化环境下,我国的民族武术文化何去何从,必然会成为困扰国人的严峻话题。
长期以来,“重文轻武”主导着我静的农耕生活形成了武术“坐以论道”、“言传身授”的师徒式的低效率的传播方式以及门派林立、相对保守封闭的狭隘传承模式。所以,在我国古代社会里,武术的传承方式较为保守和原始,从而导致了有文字功底的人很难能得到“真传”,而得到“真传”的人又不一定有能力和兴趣去记载的局面。而且,直到近代社会,这种传统仍然没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所以,从整体上看,武术的传播方式极为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世代传承。以武术文字的记载为例,就是一个零散、动荡、不稳定的历史。具体总结,在中载方面,大致经历了先秦和明清两个黄金发展期、秦汉至宋元期间的低迷期,以及近代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动荡期。纵观全局,仅仅是一个断断续续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文献中,武术文献资料相当匮乏,正如马明达先生指出:在素称浩瀚的我国古代文献中,武术书籍寥若辰星,而零星材料散藏在书海之中,研究者不胜翻检搜求之苦,所得总是很有限。在有限的文献资料里,“当你比较系统地接触了武术文献后,你一定会发现,属于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讹传、错乱、缺漏、自相矛盾之类;属于观念性的问题,比如附会、夸大、怪诞之类,比比皆是,随处可见。而且种种情形大有越往近代越严重的趋势。”
正是由于武术的这种自身传承方式的制约,武术在进入近代社会,就显得多争议、缺支撑,特别是在全球化快速变换的趋势面前,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保守。
中国武术从20世纪90年代后为进入奥运会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应该肯定的。奥运会作为西方现代竞技体育的代表,其发展机制相当成功,中国武术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世界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渴望通过奥运会的平台展示自己,加强自身的发展,其用意无可厚非。但当我们回过头来,面对我国传统武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统一的竞技化模式所造成武术发展前景的扑朔迷离时,往往会有一种得不偿失的感觉。当前,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武术与现代西方竞技体育的交融,确实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一方面,中国传统武术以完整的运动技术系统、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著称于世。中国武术追求“和谐”,讲究人体各部位上下、前后、内外、表里的紧密配合;讲究动作之间的对立制约、互相作用、消长平衡,从而在“精、气、形、神”等方面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达到身心兼修的锻炼目的。而现代西方竞技体育则是以人体生理学为基础,把复杂的生命活动简单归结为机械运动或物理运动、化学的变化,追求量化、市场化和可操作化。这两种不同体系的体育文化可以说是区别明显、各有所长,实现两者的融合与对接,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尚需商榷。
另一方面,奥运会是现代西方工业化社会发展的产物,在项目的形成过程中,其他民族体育参与的较少,有着非常强烈的西方特色,而且现在正处于鼎盛的发展时期。中国武术要想成功地融入奥运会,就必然对奥运会原有的游戏规则提出挑战。而现实只能是中国武术大幅度的让步。
所以,中国武术与奥运会运动项目之间,不论在运动技术特点、文化理念,还是在最终的价值追求上,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中国武术与奥运会要想融合在一起,就必须对奥运会的放大,需要两者都做出让步。这在目前来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中华武术想借助“奥运快车”实现自身跨越发展愿望,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3增强中国武术文化生存力的选择
当前,该如何增强武术文化的生存力,提升中华武术文化的综合竞争力。笔者认为,中华武术的文化性、技击性的核心价值仍然没有改变。
20世纪对中国而言,主要面临的是如何摆脱自身落后贫困的处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此而主要视为一个需要扬弃改造甚至割断抛弃的负面遗产。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来说,更是一方面承担着摆脱“东亚病夫”的民族使命;另一方面面临着自身现代化改制的生存选择。在这种背景下,近代以来中国武术文化处于被动状况难以逃避,当前,国人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当前武术文化生存力不强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武术的文化生存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