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 】是由【cj8325295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
谢业雷李吉远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面临着两难的文化选择:是摆脱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全球化道路,还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民族独立形式。武术曾在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选择得以步入学校教育领地,经历了近代西方体育文化框架下武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下的文化错位,武术教育冒着被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全球化“化掉”的危险,在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制定的全球化“标准”中艰难迈进,举步维艰。追溯传统与创新是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东方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选择,弘扬民族精神是武术教育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全球化;武术教育;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101-04
Abstract:Underthevisionofglobalization,Wushueducationfacestwodifficultculturalchoices:Oneisgettingridofthenationalculturebutintothepathofglobalization,,experiencedthedevelopingmodelofWushueducation’,,carryingforwardthenationalspiritistheeramissionofWushueducation.
Keywords:globalization;Wushueducation;culturalchoice
收稿日期:2012-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TY022),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项目(2010FR074)。
作者简介:谢业雷(1972-),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上海200438;,浙江临安311300
,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ZhejiangA&FUniversity,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全球化”是一个当今频繁出现在各个领域的词,作为武术教育自然也离不开全球化语境。当前武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一种两难的文化选择:“一是摆脱民族文化的特点走全球化道路,以赢得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一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形式,局限在一定的时空内生存和发展”[1]。从古代武术教育的武举制、武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民间师徒传承式教育的日渐衰微,是与西方现代“火器”体现的军事全球化相伴随的,使得“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武术教育为西方“火器”军事体操教育所替代,近代武术教育就是在这种全球化激流中迈开了寻找新生的文化转型:“在价值趋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借鉴西方体育方法和理论,加强武术教学、练法和理论与研究;引入西方竞技运动的比赛制度和比赛方式”[2]14-15。然而武术教育的转型始终都是在西方体育文化框架内,没有凸现出武术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文化多元的冲击与碰撞,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3]。
1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武术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选择而步入教育领地
翻开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里面充满着战争、条约、割地、赔款。在近代民族革命抵御外辱、反抗外敌入侵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作为民间武术教育的武术曾发挥过历史性的作用,从满山遍野手持大刀、长矛抵御英军的三元里人民,到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中团民们以神拳、枪矛乃至血肉之驱抵挡八国联军的枪炮,给予西方殖民强盗以惊心动魄的严正警告,作为民族文化的武术担负起了抵御列强的有力武器,激发起了万众的民族精神。这时的武术教育多以民间习武群体为主,其教育方式是模拟血缘关系的家族及师徒传承,以拳师为核心,在民间这种具有模拟血缘式的情感牵萦及认同基础上世代相延的传承自觉中发展[4]。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东南沿海广东一带以及义和团活动的京津鲁豫地区,民间传统武术活动相当活跃,这些地区亦是洪拳、查拳、梅花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拳种的发源地或发扬地,民间习练群体甚众,故而这些地区的民间武术群体在遭受外敌入侵时将武术作为有力的奋起抵抗武器,并以其特有的民族精神激发起广大民众的热情!在西方体操进入官办学校的民国之初,国人对这种“兵式体操”在心理上是排斥的,作为传统武术依然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5],使得一些民间武术人士得以进入学校教授中国传统武术,如马良曾于1901年在山西武备学堂担任武术教习;1911年,天津法政学校聘请擅长形意拳的刘殿琛为武术教员,刘殿琛又于1914年到清华任武术教练。在这一时期各地相继创办了一些武术社团,如1910年在上海创立了以“精武体操学校”为代表的三十多家武术会社;1911年在北京创立了以“北京体育研究社”为代表的二十五家武术会社;在天津创立了以“中华武士会”为代表的十多家武术会社等等[5]。民国时期从民间到官方的学校武术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传统武术之风,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尚武”之风,亦培养了大批武术教育精英及武术人才。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许禹生等关于“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的提案,并写入发布全国各级学校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标志着武术正式列入学校教育。随着大批民间武术家进入学校教育,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迷踪拳等传统武术拳种开始在学校传播,并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得以在学校教育中欲与西方兵操平分秋色。
纵观近代民族危亡时刻传统武术的繁荣及步入学校,都与武术在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所显现的强国强种及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全球化浪潮在近代初期对中国民族文化武术的初次冲击时武术所表现出的文化抉择。这时期的武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延续,在民间及官办学校教育中都依然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文化特色,也具有承载民族精神的实体而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并形成了武术教育独具特色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格。随着武术教育价值的现代转型,民间传统武术传承教育逐渐受到全球化驱使,依然在民间担负着自己的传承传统武术教育的自觉,培养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品格重任让位于学校武术教育。
2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发展的文化错位
武术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并归入体育范畴,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表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上,又从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武术[6]。随着西方文化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武术教育变成了学校体育很小的一部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异化为西方体育的“一枝独秀”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匮乏”,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尽是西方体育的天下,难有传统体育的立锥之地,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扶持与保护”[7]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正是由于近年来武术教育受全球化影响而带来的危机感,以至于中宣部和教育部在2004年4月3日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从反面也表明中小学当前的武术教育课不能适应弘扬民族精神的国家需要,或者中小学武术教育已经不能担负起国家意识上的民族精神时代诉求,迫切需要变革。
近半个世纪,由国家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编制和推广的“新编武术”,在计划经济和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内,占据了几乎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部领域,并且在“竞赛杠杆”和“高考加分”的驱动下成了近年兴起的民间武术馆校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情况有助于新编武术的单一发展,但无益于整个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2]14-15。武术教育冒着被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全球化“化掉”的危险,在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制定的全球化“标准”中艰难迈进,举步维艰。失去了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运动,将失去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武技运动的特征;而失去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将失去武术运动意识和技术标准的依据[2]17。由于武术竞赛的杠杆作用和竞技武术套路的模式化影响,凡为进入赛场、交流活动以及欲广泛传播的传统武术套路,也都受到了这种影响。即使武术普及最广的太极拳在社会及学校教育中也隐藏着繁荣背后的没落危机,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武术学术报告会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8位文化人宣称:“太极拳兴盛中孕育了趋于没落的危机,……武术特性不断淡化,逐步失去对太极拳内涵的把握,……有可能再经历十至二十年后,太极拳将逐步踏上没落之路![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学校武术教育在越来越融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洪流中,却在传承传统武术教育及培养民族精神方面不断弱化!纵观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尽是田径、篮球、排球等西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仅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武术,也是受到当代西方竞技体育影响改造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亦被过滤得所剩无几!在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错位要不断得到修正,既要回归传统,又要注重借鉴当代西方体育先进理念,不断使得学校武术教育真正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3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的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选择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诉求
在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如果仅作为西方体育的一个部分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势必存在的空间将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最后将失去传承中国武术的民族精神的功能,学校武术教育中的现实已经容不得我们迟疑。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习练者群体的日益减少及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外来武技的争夺,显示了武术教育走西方体育之路将会前途渺茫,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才是坦途。被人们称作“国术”的武术过去、现在及将来依然在国人心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支撑,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能力的表现,也是塑造东方国家民族文化性格的手段与方式[1],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武术,在历史上为国家民族抵御外辱、反抗入侵的武术志士,都被国家与人民奉为民族的英雄与脊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武术教育应该沿着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这正是武术教育鹤立西方体育园地的民族传统文化旗帜。
近百年的中国教育(包括武术教育)都是在西方教育文化框架内发展的,我们丢掉了许多我们的传统,正如有教育学者所言:“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走向消亡的。在被摧毁的科举制的废墟上兴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是从西方照办过来的,是彻内彻外的西化大学,它所传承的是西方的文化传统,它所斩断的是中国的文统和道统。这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危机所以发生的深层历史原因。所以要真正复兴中国民族精神,彻底变革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势在必行”[9]。武术教育概莫能外,在西方教育全球化影响下,武术教育的传统民族特色可以说消失殆尽,已经使得我们传统民族精神的载体失去生存空间,武术教育的民族特色改革已迫在眉睫,而前途也就是在武术教育的民族特色上寻找出路。因此传统是我们一切的“源”,“并非传统变成无用,而是它不能告诉我们何去何从。不过当一个现代人真要去追寻何去何从的依据时,却不能凭空出发,最佳的借鉴,仍是要靠传统的基础做起点,然后逐渐把问题引入现时的处境”[10]。武术教育需要追溯武术传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承与创新,而非保持传统武术那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教育。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越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越容易被冷落甚至被人们所拒绝。传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适应上一时代的未必迎合当代人,传统武术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群体基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里走西方体育的道路已经遭遇困境,复古传统武术传承也肯定行不通,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适应当代人的需求。武术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学校武术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否则即使传统武术多么辉煌也不可能被传承下去。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全国范围试点完成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中有长拳、剑术、短棍、太极拳、咏春拳、趣味武术等教学内容,既有传统武术,也有传统创新武术,下一步就是要看这些教学内容在学校推广试点的实际情况,正如2010年3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在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报告中对武术教育提出的目标:力争四年内,在全国8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开设武术课,85%以上的学生掌握课堂武术教学内容[11],这一目标是令人欣喜的。武术教育首先要保留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文化特色,其拳种是重要的载体,失去拳种的武术教育将失去中国武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色,发劲刚猛著称形意拳、刚柔相济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走转拧翻的八卦掌、大开大合的劈挂翻子拳等,这些中国传统拳种既有各自独特的技术风格,亦有其独具的文化传统与内涵。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由于传统武术拳种套路长短不一,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这需要在保留传统武术拳种技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学校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创新,在传统拳种套路编排、器械选择与改进、武德礼仪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当前全球化民族体育文化竞争下,追溯传统与创新是武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民族文化特色选择。
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