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在音乐院校重拾生机.doc箜篌在音乐院校重拾生机
音教关注
6月,一个普通的星期二下午,记者来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琴房大楼9层。穿过高低错落的各种乐器的乐音,记者停在了903――这是这栋琴房大楼中唯一的一个箜篌琴室。
箜篌,这一中国汉唐时期达到鼎盛而又失传二百余年的民族乐器,如今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开始了新生命的又一个轮回。
推开琴房的门,中央音乐学院的箜篌客座教授、被誉为“箜篌国手”的演奏家崔君芝正在指导大一学生王雪演奏《箜篌引》幻想曲,这首曲子曲风浪漫典雅,又颇具民族韵味。“手上要有弹性”、“注意左右手配合”、“力度,要靠手上的爆发力”……崔君芝一点一点地抠着学生的演奏,还不时上手示范。一曲完了,又接一曲《月儿高》。
记者之前并不熟悉箜篌的音色,这一刻,却立即被它那独特的音色迷住了,时而空灵,时而凝重,时而激越,时而哀愁,音色之丰富、色彩之绚烂,实在是中国民族乐器所少有。箜篌,果然名不虚传。
随着琴声,记者的思绪飘到箜篌声处处可闻的久远的年代。
箜篌的辉煌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当时我国就有竖箜篌和卧箜篌,两种形式并存于当时的音乐生活中。竖箜篌在两三千年前就存在于古巴比伦、古埃及的音乐文化中,自西域传入中国,卧箜篌类似古筝、古琴一类乐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族乐器。自汉代及隋唐两代尤为盛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写道:
“孔雀东南飞,十里一徘徊,十三学织布,十五弹箜篌……”,可见箜篌已作为家庭教育的工具,广泛流传于民间。唐代诗人顾况之作《李供奉弹箜篌歌》:“急弹好,迟亦好,亦远听,左手低,右手举,易调移音天赐予,大弦似秋雁,聊聊度隆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而著名诗人李贺则将聆听箜篌演奏的感受形容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些美好生动的诗篇,让人感到当时的箜篌演奏艺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根据文献记载,后来箜篌的使用被限制在宫廷,禁锢在深宫,致使明清世代减少使用,以至失传到今已有二百多年,后人只能从诗文、壁画中找到它的影子。
谁能想到,箜篌如今又在中央音乐学院成了一门专业课,并于2007年秋季正式招生,开始了现代社会游戏规则下的生息繁衍呢?箜篌何时、是怎样恢复啼音的?整体教学情况如何?生源怎样?出路在哪里?曲目建设如何?崔君芝一上完课,记者就将这一系列的疑问和盘托出。这位身兼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箜篌分会会长、中者作了全面的介绍。
二十世纪70年代末,在文化部和中国音协的支持下,以沈阳乐器厂韩其华试制的箜篌为基础,在时任中央民族乐团演奏员的崔君芝提出的卧箜篌和竖箜篌融为一体的理念下,留德音响专家王湘、苏州民族乐器一厂制琴名师蒋柏松等学者、专家、乐器技师等组成了箜篌改革小组。1980年,一台新型的凤首箜篌诞生了,结束了箜篌失传的历史。它造型优雅,又因双排弦和发音敏感,故适于多种演奏技巧的发挥,既有传统箜篌的音响效果,又可以满足吟揉、按滑等特殊演奏手法。在箜篌鉴定会上,试奏多首曲目的就是崔君芝。她以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为基础
,借鉴竖琴的弹奏,创新了一整套雁柱砖雕箜篌的演奏技法,使古老的箜篌演奏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1980年―1990年10年间,崔君芝携箜篌在国内外举行了多次演出,并在1987年赴维也纳参加第三届世界竖琴大会上,举办了箜篌演奏会,在世界竖琴会议上第一次升起了中国人民共
箜篌在音乐院校重拾生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