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敏感期
敏感期是什么?
敏感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只对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现出如泉水般近似于疯狂的兴趣,这时他(她)会不断地、不厌其烦地操作、模仿或学习某一动作或技能,而且成果惊人。
敏感期的特点
具有暂时性,一旦错过就不会存在。(故事分享“托蒂”)
敏感期的到来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儿童在某个特定时刻,更容易学会某些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之后的补充学习是不可能的。但学习的效果不能和其在敏感期的学习同日而语。
敏感期具体划分
秩序敏感期(出生至4岁)
语言敏感期(0至6岁)
感官敏感期(0至6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0至6岁)
书写敏感期()
阅读敏感期()
文化敏感期(6至9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
我们都知道一个狼孩的例子,印度狼孩卡马拉(女):
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是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
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她不
会直立行走,只会爬;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每到午夜嚎
叫,完全不会发人声;只吃生肉,而且不会用手去拿,必
须扔地上用嘴叼起来吃。
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2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内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17岁),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
其原因是错过了受教育的“关键期”。
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的大森林中找到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
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包括日本话都忘了。82天的时间训练,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的生活,一年
后还结了婚。
虽然他比狼孩多20年的野人生活,但对他的教育
和训练比狼孩却容易多了。
其原因是没有错过教育的“关键期”。
社会规范敏感期(-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人中心,而对交接朋友、群体活动与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
阅读敏感期(-)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而到了六-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象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0-3岁宝宝敏感期有哪些?
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最强烈。
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2岁半—3岁最为强烈。
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初期表现:
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家人把他抱到楼下,孩子就哭了,过了一会
儿,把他抱到原来的房间,孩子就不哭了。
秩序敏感期作用:
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
活规律。
秩序感不好的孩子有什么表现:
做事不认真,无条理,丢三落四,是个实足的“马大哈”。乱扔乱放
东西等
0-3岁宝宝敏感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