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是由【文海冲浪】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CKBOODwasrevisedintheearlymorningofDecember17,2020.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一直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直接体现曹雪芹的思想与情感,而且是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设计等造园手法中最直观、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是匾额楹联成就了大观园。
匾额、楹联之于中国古典园林,如同灵魂之于肉体。匾额、楹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结合,是文学与园林结合的完美体现。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创造了一座世外仙园——大观园。大观园虽生于纸上,却是清代园林最完美的代表,园内诸景皆备、四时皆宜,是集文学、建筑和园林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因此,大观园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极佳对象。
对于大观园的匾额楹联,《红楼梦》书中有三次较为集中的介绍。第一次是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领贾宝玉及众清客验收大观园,并题写对联匾额。贾政游园路线是:曲径通幽处→沁芳亭→潇湘馆→稻香村→蓼汀花溆→衡芜苑→正殿省亲别墅→栊翠庵→芦雪广→凸碧山庄→凹晶溪馆→暖香坞→怡红院。“第十七章是一篇非常完整的园林美学文章。”(蒋勋,2010)可当《大观园记》。第二次是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元妃省亲游园路线为:体仁沐德→蓼汀花溆→正殿省亲别墅→贾母正室→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衡芜苑→苦海慈航。第三次是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其在大观园内游乐参观。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路线为:缀锦阁→沁芳亭→潇湘馆→紫菱洲蓼溆→秋爽斋→荇叶渚→花溆萝港→衡芜苑→缀锦阁。
不过,《红楼梦》对于匾额楹联周围景观的描述却散布在全书不同回目,有的甚至在书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描写的侧重都不同。
一、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的关系
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要素,除了能营造美丽的自然景观外,植物往往还具有承载文化信息和寄托情志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与丰富的植物文化是分不开的,大观园也不例外,利用植物来构景,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特色植物。
大观园的匾额楹联与植物配置紧密相关。有直接点明植物名称的,也有故意将植物名称隐藏起来的,还有用色彩代指植物,等待游赏者发现的。这些植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园林造景中显示其象征和寓意。“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周维权,2008)主人公的品格与特定的花草树木的品格相一致,充分深入地体现中国植物文化,这是大观园的一个重要艺术技法。
——衡芜苑
这是薛宝钗的居住地。衡芜苑是大观园内一座素净的庭院,大主山支脉从蘅芜院中间穿插而过,院内不见花木,唯种奇藤异草。五间旷朗清厦,“绿窗油壁”,室内清雅脱俗。
匾额:蘅芷清芬
此匾额直接说明院落特点:蘅、芷,都是香草名。衡芜苑一株花木也无,只有香草蘅、芷。结合前后文,芷应是指香味似芷的蘼芜。典出王夫之湘西草堂的楹联:芷香沅水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清芬,即衡、芷所代表的香草类植物的清香芬芳。秋季进入衡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第四十回)
第十七回,曹雪芹采用了未扬先抑的手法,分了三个层次描写衡芜苑:“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这是初见,贾政以为,这座房子“无味的很”。“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这时贾政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不禁笑道:“有趣!”从“无味”到“有趣”,这是一个大的转折。再入里院,“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不禁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表面看来,衡芜苑素净的近于简陋,但衡芜苑的整体设计却隐藏着植物栽植的学问。曹雪芹擅于将女性比作不同的花,在第六十三回的“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明确以八种花卉象征八位女性。其中,牡丹花象征薛宝钗。因牡丹过于艳丽,故中国传统园林在栽植牡丹时,盆面常常选择太湖石、英石、笋石与牡丹株相依为伴。既增加美观,还可起到保湿、隔温的作用。这样看来,衡芜苑朴素的山石所衬托的就是薛宝钗这株牡丹花。
只有透过所谓无味的外表,品出“淡极始知花更艳”,才算是懂得了衡芜苑这座庭院的气质。景观如此,人亦如此。宝钗行为豁达,在“世故”、“圆滑”的背后,自有她的“清洁自励”。宝钗之雅,是大雅若俗,“藏愚”、“守拙”背后的孤高,才真正体现出她超越凡尘的品格。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还有关于蘅芜苑内部陈设的描述,文字不多,但数笔就写明风格:“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可见,衡芜苑的室内陈设精而少,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点缀其间的仅仅有一案,一床,且只有菊花的芬芳与之相伴。如此庭院,正是道家文化的“清虚”美——以淡泊、冰冷的姿态来对抗浮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早就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师那里得到应用了。如脂砚斋所说,惟独“蘅芷清芬”一处,“则今古书中未见之工程也”。这样的景观“必有佳作新题,以颜其额,方不负此。”
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荼蘼,晚春至夏才开花,传说荼蘼开后无花,故宋·王琪《春暮游小园》有句“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幅对联上联赞薛宝钗诗才,下联述其性情:“吟成豆蔻才犹艳”是多层意思编织到一起。“豆蔻”既是指十三、十四岁女子的妙龄,指人,又是指杜牧的《赠别》诗:“婚聘袅袅十三徐,豆蔻梢头二月初”之句,指诗。连起来即是说,人似诗一样美好,诗像人一样才情满满。这就构成了两层意思间的跳跃。同样。下联也有两层意思的跳跃,花似人之香睡,人似花般的梦酣。宝钗于“花事了”之时,犹能“睡足”,“梦亦香”,足见其镇定、淡然。这种淡然从衡芜苑的气氛,到其匾联,皆是如此。
匾额诗《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末二句典出谢灵运《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清新自然,又有蓬勃生机。与“睡足荼蘼梦也香”相呼应。这首匾额诗都是在讲衡芜苑的植物及其清香,是匾额的进一步叙述。

故意隐藏植物——潇湘馆
匾额:有凤来仪
这是题潇湘馆的匾额。潇湘馆是《红楼梦》中唯一有竹子的地方。其匾额、楹联的撰写均围绕一种植物——翠竹。
有凤来仪的第一层意思是颂圣。匾额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为箫韶之曲分为九章,所以尽演可奏九遍。由于音乐美妙动听,把凤凰也引来随乐声起舞。仪,配合。因凤常用于皇后嫔妃,有凤来仪即歌颂元妃省亲。宝玉说“这是第一处行幸之所,必须颂圣方可。”即指此。
除此之外,“凤”还有第二层意思。书中曾提到,宝玉从沁芳溪一径到潇湘馆,“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第二十六回)“凤尾”即指竹叶像凤尾一样美丽的外形。这句话连起来看即是说,风吹过翠绿的竹林,美丽的竹叶发出的声响,就像龙吟般悦耳的乐声。故“凤”又指竹,而竹之品格又与黛玉相同。这是双关暗和的手法。再者,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宝玉指出清客所拟的“淇水遗风”、“睢园雅迹”等不可取,提出了“有凤来仪”。淇水、睢园都是借绿竹取胜的古地。“有凤来仪”看似没有提到竹,而实际上,“凤凰以练实(竹实)为食”(《庄子·外物》),称黛玉为“人中之凤”,其庭院自然少不了竹。
可见,“有凤来仪”字面上虽未见“竹”,却做到了不着一“竹”字而把竹写得神态毕现。用一个“凤”字照应了潇湘馆的千竿翠竹,同时称颂使用者有“君子”的文采和风度。
北京大观园潇湘馆有凤来仪匾额
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宝鼎:指煮茶用的炊具,之所以将鼎炉称之为宝鼎,是为了与匾额中的“来仪”在气氛上达成一致。茶闲:茶罢。烟:指煮茶时所冒出水的水汽。棋罢:棋局结束。
这幅楹联有两层含义。其一,上联说宝鼎已经不再煮茶了,但室内还飘散着绿色的蒸汽;下联言棋局已罢,但手指却感到一丝凉意。不难猜出,绿色的蒸汽是由翠竹遮映所致,凉意也是因浓荫生凉。这其实是一种模糊性的表达,处于室内,却感到竹影摇曳,因室外的翠竹之绿,误以为室内茶烟尚绿;因室外的竹荫生凉,而感觉室内主人指之犹凉。这是视觉形象与触觉感知的融合。我们只有层层剥开品味,才能找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园林植物。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幅楹联就把潇湘馆内的主要植物竹子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了。
其二,吟诵“茶闲”、“棋罢”,使用者的闲情逸致似映入眼帘。潇湘馆清静幽雅,使人脱尽俗气,难怪贾政感慨:“若能夜坐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第十七至十八回)从“幽窗”可以猜出,潇湘馆是小巧雅致的。室内陈设和家具也就只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桌案。”用整体化的设计以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内空间。
曹雪芹还借宝玉之口作了一首匾额诗描绘潇湘馆。其中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二句,意思是说竹林非常密,以至于可以挡住溅落在台阶上的泉水。竹叶相交错,看不见缝隙,阻碍了宝鼎内的香气穿过“竹帘”。这首匾额诗还是突出表现了园林景观中的植物要素。
用色彩代替植物——以怡红院、红香圃为例
  (1)怡红院
匾额:怡红快绿
怡红快绿是题贾宝玉住所怡红院的匾额。这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也是园中姐妹们聚会的场所。贾政初带宝玉游园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后贾元春将其改为“怡红快绿”。
“红”、“绿”看似是在说色彩,实则还是写植物。“红”暗寓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蕉。取意蕉棠两植。
匾额中的红、绿二字统领怡红院内的一切景观,抓住红、绿这两个关键词,怡红院的庭院景观及室内陈设,乃至其主人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就都顺理成章的理解了。
《红楼梦》对怡红院的环境描写共四次,有轮廓式的勾勒,也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在《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中,作者这样描写怡红院的景观:“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其中,碧桃花是偏红色的,竹篱花障是绿中带红的。这里的碧桃花、月洞门都是在为怡红院的建筑做铺垫,是居室之境。而“粉墙环护,绿柳周垂”又有红色和绿色的对比,以红香绿玉的色调烘托贾宝玉的性格。同时,绿柳周垂还与潇湘馆的万竿修竹遥映。这样处在大背景中的红、绿色彩的运用使得院内的海棠与芭蕉既有对比,又有协调统一。这就使植物的姿态、形态与建筑的形态、形体相吻合,促成彼此更好的表达。
再看室内陈设。“四面皆是雕空玲珑木板……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置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璧。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至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第十七回)从这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怡红院的室内陈设皆新奇希见之式,精工华丽之极,与红绿强烈对比的色调极为相称。曹雪芹还借刘姥姥之眼为我们展示了怡红院的摆设:
“墙上锦龙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第四十一回)正是这红与绿互相补充,彼此衬托,是对匾额“怡红快绿”的最好回应。
《怡红快绿》匾额诗: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第一联,“两两出婵娟”说的还是怡红院内的植物——海棠和芭蕉。第二联,上联说芭蕉的形态和色彩,下联说海棠的幽香。第三、四联字面上仍然是海棠和芭蕉的植物姿态——芭蕉“凭栏垂绛袖”,海棠“倚石护青烟”。红的海棠似香,绿的芭蕉如玉。它们互相陪伴、照看,对立风中。是一种和谐统一又有强烈对比的感觉。实则也是在说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关怀与爱——因为从潇湘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绿色似乎总与林黛玉相联系。“怡红公子”垂“绛袖”,凭栏倚石想要护着黛玉这缕娇弱又捉摸不定的“青烟”。
拓展来说,贾宝玉悉心呵护的又何止是林黛玉一人。他的“脂粉气”并不是一般的怜香惜玉。在他心目中,女儿是干净美好的,女儿世界未受男人污染,纯真而自然。“凡由用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而已。”贾宝玉的“儿女真情”超越了当时尊卑贵贱分明的等级制度,变成了一种尊重女性的博大情怀。
总而言之,一提起来“怡红快绿”,人们会立即联想到那芭蕉,那西府海棠。是匾额间接点明植物的最好案例。像怡红院这样植物与人相交织的造园手法是大观园植物配置的特色。
(2)红香圃
大观园中还有一处用色彩代指植物的景观红香圃。红香圃是三间小敞厅,非常适宜在春、夏季里赏花。“红”代表牡丹、芍药等植物,红香圃即因此而得名。
出稻香村往北,转过山坡后,一路上“穿花度柳、抚石依泉”,中有红香圃。这里地势开阔、花木繁盛。夏秋时节,牡丹、芍药花竟相开放,似“一片火红的花海”。原著第六十二回有这样的描述:“原来湘云吃醉了酒,在芍药栏中僻静处的青石板凳上睡着了。只见她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在地下,半被落花所埋,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群蜂蝶围着她……”
二、大观园的匾额、楹联与水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周维权,2008)脂砚斋在《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第十七回就强调了水对于园林的重要性。“写出水源,要紧之极!近之画家着意于山,若不讲水。又造园囿者,惟知弄莽憨顽石壅苯冢,辙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着。”
大观园内的水曲折有致,把各处景观串联起来,构成了有源有流的水系。园内以水为主的景观多为幽深而凝重的,且常常利用山岗、建筑、植物的综合布置形成山影、水影、柳影、月影,在水面上创造视觉艺术。这些水景的匾联或写水的香气,或写水的声响,亦或是水的光与影,这样的表达方式取景贴切且委婉动人,也使得景观的意境内涵深邃无穷。
——沁芳亭
沁芳溪是进入大观园后的第一处水景,可行船,且贯通了大半个园林。溪上建了一座沁芳亭桥,风景怡然。沁芳亭桥位于潇湘馆的西侧。它是联系怡红院与潇湘馆的纽带,宝黛往来,常常经过这座桥。“林黛玉重建桃花诗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桥上建有一个亭,称为“沁芳亭”。“沁芳”二字用得贴切,我们虽不能见到溪流的实景,但却能从“沁芳”二字中体会得出此处有涓涓细流。

大观园匾额楹联中的园林艺术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海冲浪
  • 文件大小6.68 MB
  • 时间2023-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