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五篇.docx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五篇 】是由【ATONGM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五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五篇
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五篇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盼望大家喜爱!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一般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特别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中,无论偏左、偏右都不行。孔子着了一部历史,叫《春秋》,为什么叫春秋呢?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符合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一般通、平寻常常。平凡才能长期,一般才是宏大,这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孤独,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的就是心跳”。人生平平安安就是福,高处没有道只有险,高处不胜寒。常人不是如此,不知足不知止,求高求好。一求高事准糟,所以叫“糟高”。中庸就是告知我们“中不偏,庸不易”的道理。这两句话是宋儒程颢、程颐说的,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了就不偏、庸了就长期。老狡猾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就一生平安、幸福。
中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中和,所以子思在《中庸》里才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中才能到达和,和是宇宙万物之理。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家和才能万事兴,和气才能生财。总之都要和,不和就不生,就没有生气。天之和是太和,地之和是中和,人之和是保和。能时时保和就能到达中和,保持住中和就能恢复到太和。北京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不正是此意吗?中者,天下之根;庸者,天下之本,中庸思想是一种客观的思想,也是一种唯物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中庸才是世界的原来面目,才是世界的永久不变的平衡态。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绚烂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提醒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局部,使我懂得学稳,去思索自己所讨论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特别重要,在开庭之前要仔细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预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阅历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实行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宁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平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公平宽容的心态留意观看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准时精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当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准时化解纠葛。相反假如内心急躁,就很难去仔细全面的思索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正裁判,没有偏私。在详细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正地爱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需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依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爱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敬重、获得同等的法律爱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受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阅历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正确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冲突,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意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展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冲突纠纷,防止冲突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心情,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到达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学问的重要性,学问真的能转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想境地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到达质变,在我们积存量的时候,肯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学问,通过学问传递思想,进而到达书中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看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拟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许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正。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正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困,再愚笨,也肯定会靠自己的力量将生活水平提高,肯定会变的刚毅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压力布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头埋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力量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力量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熟悉问题的根底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虚心慎重的心,不要傲慢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胜利,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的进展学习的五个层次,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幻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肯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渐渐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制困难,最终到达成功的此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久跑不了!
从开头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消失,于是慢慢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寻常,平凡。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好像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本身的素养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觉,这样的思维方式好像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接受的,取而代之的,固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简单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简单中,我想,“简洁”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敏捷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才智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固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特长,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到达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寻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到达“和谐”的境地,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才智。
《中庸》的浅显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假如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圆满。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遇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宝。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读《导读》,吸《大学》《中庸》之醍醐。
初读《大学》局部,真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学》缘何受到2023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洁明白的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给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答复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最终,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需时时反省、分秒不行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德。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敬重自我,敬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响一个人的德行。“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学问、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推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中庸》局部,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根底。“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妙境地。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寻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沉着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寻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索呢?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行能也。”
愿天下之士,从《导读》中取《大学》《中庸》之精华,以《大学》《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追求《大学》《中庸》之道,到达“和谐”的境地。

读大学中庸有感心得体会五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TONGMU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