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目 录
一、前 言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四、主要任务五、重点工程六、环境评价七、保障措施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前言
我均年缺水量约为 404 亿立方米。沿海尤其是北方沿海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部分缺水城市因超量开采地下水已造成地面沉降、区域性地下漏斗面积增大、生态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缓解水资源危机,我国在厉行节水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海水等非常规水源。海水淡化是稳定的水资源增量技术,可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缓解我国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中西部地区苦咸水、微咸水淡化利用,优化用水结构,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再生水、矿井水、海水淡化和苦咸水利用”。为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保障沿海地区、海岛及苦咸水资源丰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1 年至
2015 年。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是少数能够完整自主设
计建设海水淡化工程的国家之一,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海水淡化市场已经显现,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年均增长超过 60%,截止
2010 年底,国内建成海水淡化装置 70 多套,设计淡化水产能 60 万立方米/日;在建装置 5 套,设计淡化水产能 26 万立方米/日。其中,反渗透法占总产能的 66%,低温多效蒸馏法占 33%,其他海水淡化方法占 1%。
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两大主流海水淡化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成本不断降低。反渗透海水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反渗透膜压力容器、海水预处理连续膜过滤组器等取得明显进步;膜通量增加了近 40%,脱盐率由 %提高到 %以上;能量回收装置的应用和不断改进使能耗大幅降低,新一代正位移式能量回收装置的回收效率达 94%以上。我国已自主建成日产万立方米级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海水淡化工程进入大型化阶段。目前,反渗透海水淡化投资为 6000-8000 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为 5-6 元/立方米。
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具有水质好和可利用工厂余热或低品位热源的优点,主要应用于需提供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纯水,且有低品位蒸汽或余热可利用的电力、石化、钢铁等企业。我国自主建成了 万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蒸馏装置,为大型热法海水淡化工程的启动奠定了基础。目前, 蒸馏海水淡化投资为
8000-11000 元/立方米,综合产水成本为 6-8 元/立方米。
《海水利用专项规划》发布实施五年来,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国家和沿海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对海水淡化生产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了一批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相关技术专利、标准和法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战略意义认识不足。缺乏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海水淡化没有明确定位。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基础研究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较少,设备制造及配套能力较弱。目前,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 50%;蒸馏法用耐海水腐蚀管材、蒸汽喷射装置(热泵)、传热效率等与相比有较大差距。
三是产业发展水平低。我国从事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和工程成套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制造业基础薄弱,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严重制约了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进程;制造产业链尚未形成,即便是从国外引进生产线,大部分原材料仍需要进口,难以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还未形成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上也不具备与国外公司
抗衡的能力。
四是配套政策不足。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够,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合理统一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市场机制,反映资源稀缺性的水价形成机制尚未建立。
(三)面临形势
一是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已有较大的进步,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是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和工程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快地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已具备条件;三是海水淡化市场已基本形成,包括海水淡化水及
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