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第一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2. 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3. 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景观生态规划是将生态性原则与景观规划相结合的科学规划方法,通过研究景观格局-生态规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的景观规划途径。
广义的理解:景观生态规划是基于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原理、方法和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
狭义的理解:景观生态规划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时空过程上的延续。景观规划通过经济规划、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结合,使区域开发、资源利用与生他保护相结合,生产建设、生活建设与生态建设相适应,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尊重生态过程和生态格局。自然环境中地质、土壤、水文、植物、动物和基于环境而发生、发展的文化历史决定了特定地段地方性的景观特征。
2、生态规划设计的意义
景观生态规划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生态规划不仅强调水平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强调垂直过程对景观格局的决定作用。面对破碎孤立、多样性缺失、异质性降低的人居环境、景观生态学应用于景观规划中,特别强调景观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如维护残遗山林斑块、湿地等;加强空间连接通道,如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等。
3、生态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1)区域景观整体性与区域景观生态工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强调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2)生态过程与景观过程-格局综合体规划。如规划中,深入分析城市与区域生态系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流、能流的特征,空间结构,生态敏感性以及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风险等。
(3)不同尺度空间生态规划的现实性。不同尺度下生态规划的特征,内容及方法也不同。大尺度景观异质性明显,几何特征少,呈现自然、随机、无序的特征。其研究方法是依据该尺度下的主导生态过程和地带性的生态格局下,建立适合其特征的景观生态规划。小尺度没有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系统,也没有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系统功能,呈现出高度人工化的特征。场地规划即是关注该尺度下的地形、地方物种等因素,通过空间布局、生态建筑、立地绿化解决生态问题。
(4)景观生态规划的生态合理性与实效性。规划中要相对符合自然规律,以实现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杜绝“景观人工化”、“绿色沙漠”、“万亩荷花”及“以貌取植物”的歧视现象。
(5)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景观研究、景观再现与景观表达的方法和技术的提高,主要着力于研究生态建设中的动态景观模拟与管理,探讨生态系统的最佳结构与各种利用类型(综合利用、多层利用、补缺利用、循环利用、自净利用、和谐共生、景观保护等)。规划实施上采用“不合理—合理—最优”的多方案比较途径。
第二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1、生态进化与生态演替理论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主要强调生物进化。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开始有了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克里门茨的五段演替理论是大时空尺度的生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共同进化的生态演替进化论。特罗尔发展了克里门茨的顶级学说明确提出景观演替概念,认为植被的演替,同时也是土壤、土壤水、土壤气候和小气候的演替,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连续的。坦斯里提出生态系统学说研究重点转向对现实系统形态、结构和功能系统分析,对系统的起源和未来研究则重视不够。
2、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空间分异性是一个经典地理学理论,有人称之为地理学第一定律。地理空间分析实质是一个表述分异运动的概念。首先是圈层分异;其次是海陆分异;再次是大陆与大洋的地域分异。地理学通常把地理分异分为地带性、地区性、区域性、地方性、局部性、微域性等若干级别。
生物多样性理论不但是生物进化论概念,而且是一个生物分布多样化的生物地理学概念。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
空间分异性与生物多样性是同一运动的不同理论表达。景观具有空间分异性和生物多样性效应,并由此派生出具体的景观生态系统原理,如景观结构功能的相关性、能流、物
景观生态规划-刘文文-第二章 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