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孟子的主要思想.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2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孟子的主要思想 】是由【爱的奉献】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孟子的主要思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孟子的主要思想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在儒家学说中,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故历史上并称之为“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为“孔孟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有所发展,她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与“性善论”等方面。
一、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就是孟子思想的精华 ,就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
础之一。她大大发展了春秋以来的民本思想 ,要求统治者“保
民”、“与民同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孟子认为民众比君主重要,天子之所以为天子就是因为她得到民众的信任。她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桀
与纣丧失了天下 ,正就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失去了民
心。因此她推崇“得民心者得天下” 。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 ,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
利。孟子提出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可以进行诛伐 ,推翻她,并认
为这就是正义之举。“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尽心下》)对于汤伐桀、武王伐纣之事,孟子明确表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
谓之残。残贼之人 ,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下》)。她认为不仁不义的上位者就是“独夫” ,
人民就可以“易位”甚至名正言顺地杀了这样的人 ,而不背上
“弑君”的罪名。
孟子强调国君不仅要爱护民众 ,也要爱护臣下 ,“君之视
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离娄下》)在她瞧来,国君对臣下不尊重、不爱护,臣下同样可以背弃国君。“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万章下》)
孟子把人民的意愿作为战争就是否该兴起的重要标准。
当齐宣王在攻取燕国的问题上向孟子请教时 ,孟子认为取不
取燕国要瞧燕国的人民就是否愿意,“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就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就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
浆,以迎王师,岂有她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梁惠王下》)
孟子还关注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批评残酷压榨百姓的统治者,说她们“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不就是尧把天下禅让给舜,而就是“天与之,人与之”。为了得到人民的拥护,孟子强调君主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仁政思想
“仁政”就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大部分内容源于民本思想。孔子的“仁”就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
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就是“仁政”。孟子认为,这就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
政”的基本精神就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与爱心,主要体现在养民(保民)、教民两个方面。
养民:作为国君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证,有保民意识,行养民之策。孟子认为养民首先要制民恒产,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使民众无衣帛鱼肉之忧,送终厚敛之虞。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就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孟子认为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就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她们有一定的财产
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孟子“仁政”中最主要的就是土地问题,“民有恒产”最主要的就是民众拥有土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梁
惠王下》),孟子提出“耕者九一”的意思就是“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滕文公上》)。将土地分为公田与私田,先把公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人的事务,这样就解决了民众的土地问题。孟子认为让庶民百姓牢牢扎根于土地,可以达到“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滕文公上》)的目的。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还要使民以时。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要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就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梁惠王上》)当时战争不断,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频繁的战争必然贻误农时,影响农业生产。其“数罟不入湾池”、“斧斤以时人山林”
则反映了注重保护自然资源的可贵思想。
孟子认为养民不仅要制民恒产,使民以时,还要取民有制。孟子反对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主张省刑罚、薄赋税。她希望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其具体措施就就是实行什一税制度。孟子认为最理想的赋税当以古
代圣君尧舜所实行的十取一税率为法度标准,她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滕文公上》)孟子反对重赋,反对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徭役赋
税之征用、征收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必不可少的收人,徭役赋税
之轻重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若徭役赋税过于繁
重无度,就会造成“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的社会恶果;若赋税太低,虽能减轻百姓负担,但却难以支付国家机构庞大的经费开支。她主张征收赋税应保持适中适度的
原则,要有节制,要合理、适度,以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为最终依据与标准。因此,当白圭提出“吾欲二十而取一”时,孟
子种税率太低 ,不可取,并斥之“貉道”。“今居中
国,去人,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欲之于、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告子下》)可,孟子就是主把税率控制在能足民众最起
的生存条件的范内,以达到“易其田畴,薄其税,民可使富也”(《尽心上》)的目的。
孟子指出,征收税的方式有三种,即征收布帛、征收谷米及征用役。德之君一般只用其中的一种,若同用两种,百姓便有之虞;若同采用三种,即使父子之也以相惜。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存政治的同最大限
度地考到了民众的利益,真正体了“民”的思想。
教民:养民就是解决民众的,教民就是解决民
众的道德。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之。善政得民,善教得民心”(《尽心上》)。她提出:“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梁惠王上》)“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近于禽。圣人有之,使契司徒,教以人”(《滕文公上》)。孟子教民就是持社会定的重
要手段,只有通民众行教化,才能做到“父子有;君臣有,夫有,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只要人民能明人、礼,社会自然定,天下一定太平。
孟子然有同情人民、暴君的一面,但她的政治思想就是封建制度的,所以她又宣:“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也。”(《滕文公上》)种点期以来成替剥削制度作的理
根据。
三、“王道”思想
“王道”就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
通民本思想与仁政思想的运用,可以“王道”一目。孟子提倡的“王道”就就是“以德行政者王”,她列商
、周文王行王道的例子:“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服也。”(《公丑上》)在孟子瞧来,政治有两种: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所
谓“王道”就就是施行仁政 ,以德服人;“霸道”则就是凭借
武力,四处征伐,以力服人。实行王道之治就就是“保民而王”,就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孟子强调应当以善来教化民众,才能做到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
者,未之有也。”(《离娄下》)孟子对于不以“王道”治国者,都视为“罪人”与“独夫民贼”,予以猛烈抨击。
四、“性善论”思想“性善论”就是孟子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的根基。孟子
认为人天性善良,即“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意思就是说,人们不用学就会做的,这就是她们的良能;不用脑筋思考就知道的,这就是她们的良知。两三岁的孩童,没有不知道爱她们的父母的,等到长大了,又没有不知道尊敬其兄长的。
爱父母便就是仁,敬兄长便就是义。“性善论”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那就就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
社会属性。性善就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这里孟子提出了只要就是人,都具有向善的能力。她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存在阶级差别及分工不同,但她们的人性就是同一的。她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孟子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放在平等地位
上,探讨她们所共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了当时奴隶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其次,人的善性就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孟子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就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就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就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恻隐之心就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就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
心就是礼发生的根源 ,就是非之心就是智发生的根源。 而这四
种心向所产生的仁、 义、礼、智四种品德就是属于善的品德。
因此,人的四种心向就是向善之心向 ,而人之向善之心向就是
根源于人性的,很显然,人性就是善的。在孟子瞧来,没有同情、
羞耻、辞让、就是非之心的人 ,简直不就是个人。人有这种心
向,就好比人有四肢一样,就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仁、义、礼、智这些美德,不就是由外面给予或施加的,而就是人本身就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人们不去想它罢了。对于不愿意向善的人,孟子认为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最后,“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就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人可以通过学习、教育等修养过程达到“舍生取义”这一向善的最高境界。五、“尽心知性”思想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构建起了她的心性之学的思想
体系。在孟子瞧来,“尽心知性”就是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所谓“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
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尽心”与“知性”二者关系密切,“尽心”就是前提条件,只有做到“尽心”才有可能实现“知性”。
在孟子瞧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这三方面下功夫,就有可能实现“尽心知性”。“寡欲”要求淡泊物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她认为修养心性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办法的了。她认为人
如果欲望少,即使善性有所缺失,也不会失去很多;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即使善性有所保存,保留的也不会很多。“内省”要求反求诸己。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她认为任何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省自己。养气的目标就是“养吾浩然之气”。孟
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就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
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浩然之
气,必须与义与道相匹配。否则,就显得软弱乏力。它就是义在内心积累起来所产生的,不就是偶然的正义行为而取得的。
(同上)
简而言之,孟子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即就是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这对于蛆造中华
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就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五、教育思想
在教育思想方面,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尽心上》)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她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就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她继承与发扬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了“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与见解。
孟子以培养具备“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为己任。而“养
气”又就是基于先天的良知,所以孟子不以规范、成形的六艺、六经为具体教育内容,而就是以天地间一切事物为“养气”的原料。她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要求人们不被文献典籍束缚心灵,用敞开的胸怀来涵括天地
间的万事万物。
孟子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就是“明人伦”,并且通过“明人伦”来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所谓“人伦”就就是关于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对关系,孟子要求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重视孝悌之道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的基础建立在
血缘宗法关系之上,这显然具有很强的道德至上主义。孟子希望通过理顺人伦关系来固定国家关系,使统治者以善教辅善政。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离娄上》)又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得民心则得民,得民则得天下,这就是孟子的逻辑。孟子就就是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明人伦”、“王天下”的目的。
由于人的善端“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就是客观实际,而就是人的主观差异。这种内发教育作用论强调:教育必须从“本心”做起。
就教育方法而言,如果说孔子倡言的就是“启发式”,那么孟子主张的就就是“存养式”。孟子认为人性本来就就是
善的,在人的心性中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德之端,那么教育就应该保持并发展这一善性。人后来之所以会变得邪恶,就是因为失去了原本存在的“良心”。要培养与扩充本性之
善,首先要把失散的良心找回来。由此可见,保存“良心”与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存养式”的。
孟子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有许多精彩而丰富的内容,对儒家学说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奠基作
用,它与孔子学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基础——“孔孟之道”,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一书中 “义”字共出现 108次,有两种基本意思。
其一就是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 “义”。
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就是邪说之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
⑵“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上》)⑶“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其二就是道理、正理,共计10次。
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⑵“贵贵尊贤,其义一也。”(《万章下》)
⑶“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
上》)
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 ,常把“义”与“仁”、“礼”
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孟子》一书“仁”字共出现157次,“义”字共出现108次,“仁义”一词共出现20
次。)除“义”与“仁”、“礼”等合用外,孟子还常把“义”与“仁”、“礼”等道德范畴相提并论,以阐发她的仁义学说。如:
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⑵“夫义,路也;礼,门也。”(《万章下》)
⑶“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⑷“居恶在?仁就是也;路恶在?义就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
⑸“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就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⑹“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
孟子主要把“仁”瞧作就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尽心下》)的道德品性,它就是人之居,人之安宅。这种道德品性也就就是孟子所认为的人该去修养的道
德德目。而“义”,孟子主要把它瞧作就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它就是人路,人之正路。
《孟子》一书中 “利”字共出现 38次,有五种意思。
其一就是指利益,共计24次。如:
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梁惠王上》
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与。 ”(《公孙丑下》)
⑶“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 ,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
其二就是有利于、利用 的意思,共计8次。如:
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上》)
⑵“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尽心上》)
⑶“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 ,不为也。”(《尽心上》)
其三就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计4次。如: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公孙丑下》)
⑵“恶利口,恐其乱信也。”(《尽心下》)

孟子的主要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爱的奉献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