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例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例
[摘要] 目的: 对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canal involvement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E组、S组例,给药组各27例,对其分别采用Epley耳石复位、Semont手法、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6mg/片,tid)进行治疗,并于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Dix-Hallpike诱试验检测。统计分析各组PC-BPPV患者的基本情况、Dix-Hallpike诱发试验结果以及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经治疗7d后、30d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各组眼震检出率、眼震潜伏期、眼震持续时间均相似,各组相比,均有P>,无统计学意义。而E组经治疗7d后、30d后的痊愈率高于S组与给药组。其无效率及复发率则明显低于S组与给药组。E组的复发率及治疗时间均显著低于其余两组。结论:Epley耳石复位法显著提高了PC-BPPV的确诊率及治疗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低复发率等优点,为临床上治疗PC-BPPV的首选方式。
[关键词]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Dix-Hallpike诱发试验;Epley 耳石复位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发病率较高的耳鼻喉科疾病,临床上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其临床特点为患者处于激发头位后眩晕出现有1-40s的潜伏期且眼震眩晕的潜伏期相同。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在眩晕病中所占比例最高,且发病
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PC-BPPV发病前可无任何先兆,突发剧烈眩晕常出现在特定头位,因此易漏诊、误诊。现为了进一步探讨PC-BPPV的形成机制并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我院对不同方式治疗PC-BPPV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随机将81例PC-BPPV患者分为E组、S组、给药组各27例。E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19~78岁,平均(±)。病程为1~32d,平均(±)。其诱因有中耳炎7例,梅尼埃病6例,外伤8例,长期卧床4例,其他2例;S组男11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病程为2~38d,平均(±)。其诱因有中耳炎5例,梅尼埃病10例,外伤6例,长期卧床5例,其他1例。给药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病程为1~41d,平均(±)。其诱因有中耳炎4例,梅尼埃病6例,外伤9例,长期卧床7例,其他1例。排除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患者。三[2][1]
组患者比较,基本情况均,有P﹥,具有可比性。
将81例PC-BPPV患者分组后,予E组、S组、给药组分别以Epley耳石复位法、Semont手法、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进行治疗。采用Dix-Hallpike诱发试验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测诊断。
Dix-hallpike诱发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眩晕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