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教育中的“不可以”说“不”
摘要:无论是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幼儿的小小世界里总是出现了无数无形的规矩与准则,以来约束和引导他们成长的方向。但是成人对于这些准则是否正确与合理却缺乏反思,我们常常对幼儿说着无数的“不能”与“不可以”,却忘记问一问自己究竟那些为什么不可以。
关键词:幼儿;鼓励;个性;创新
一、对“标准答案”说“不”
“你这个答案不对”“你不可以这样画”“你不可以这样做”“你看看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你要像老师这样”“你用的颜色太丑了”“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在许多人眼中,教育好似一份试卷,就像每一道?}都有它的标准答案一样,和标准答案相似的回答就是正确的,和标准答案背道而驰的回答就是错误的。如此一来,对于幼儿的行为评判就像批改试卷一般,正确与否全看成人制定的标准答案。在无意中,我们像把孩子们束缚在同一个大网中,牵制着他们前进的脚步,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
为什么画画只能点线面,为什么善于交往才是正确的性格,为什么老师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要千篇一律地对孩子说不。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有着成人不可知晓的爆发力,作为教育者,我们最应给予他们的应该是其个性发展的空间。
二、对限制思考说“不”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他有着他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倾听他们内心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平等与尊重,鼓励他们大声地说出自己内心的话,有利于增加其自信和促进他们对于自我的肯定与认知。教师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与支持,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机会表达自己,给善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加大难度要求他再从其他角度思考问题,这样一来两者才能在不同层面上得到发展。长此以往的拥有思考的机会,他们便愿意去思考,便愿意去散发出自己的潜力了。
众所周知,发散思维很重要。中国人常会陷入一个定性思维中,这样很容易会固于深坑。就像是回答问题,许多幼儿会回答出一样的答案,教师就应该适宜地引导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想问题,“有没有其他答案”“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想”,鼓励孩子敢去想也是支持孩子创造力表达的一种方式,说出自己不同的答案,从各个角度出发来认知问题,举一反三抑或是出其不意地考虑问题,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由于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完善,所以他们创造意愿其实是很短暂的,教师便是扩大其创造意愿的引导者,用鼓励作为一种催化剂,更容易让孩子产生积极思考、积极创造的愿望。
幼儿园里常见的活动便是美术活动。一幅画就像一个故事,它在孩子的手下被赋予了生命。有些教师在美术课上看见孩子乱涂乱画便会严厉制止,甚至有的直接会说“你能不能换个颜色,这个颜色太丑了”“你这样画是不对的”。与幼儿不同,成人对色彩的搭配、排版、调和等等方面都有着更高要求的追求。例如,油画中为表现出物体真实感需要使用丰富色彩、水彩画中通过水溶解颜料表现出透明湿润轻快等效果、水墨画中通过墨色渲染产生层次效果等,成人眼中画的生命大都是由这幅画中色彩给予的。画笔在我们的眼中是一个工具,通过使用它,我们进行我们脑中灵感的加工创作。而这是幼儿的绘画与成人的绘画在本质上最大的区别。而第一眼无法被人理解的东西,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或者被人们用
对幼儿教育中的“不可以”说“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