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是由【闰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没有点想法前段时间发现自己年近三十,生活却乏善可陈,
想要拥有更多的可能、更好的生活和更饱满的状态。于是,我
给自己提了三个问题:你想要拥有什么?你现在拥有什么?缺少
的怎么达成?在找寻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时,我愈发感受到世界
的恶意。有人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事实上,生活一直
在欺骗你,你也一直在欺骗自己。
然后给自己草草准备了一个书单,作为自己20xx年的读书
计划,并且特别荣幸——是的,在电脑前敲打键盘的我此刻正
感觉到无比的庆幸——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它。
《奇特的一生》是由苏联作家格拉宁所著的传记类著作,
主要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传奇多产的一生,这本书因
为向人们介绍了一种管理时间的工具“时间统计法”而为人所
熟知,柳比歇夫也被捧上了时间管理大师的神坛。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个生命,可以说,
最宝贵的是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
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没人能预计他在下一分钟里能发生
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记得前一分钟我们做过什么。
这里是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
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
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
少?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
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
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也就不
会有那么多的人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导致一事无成。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怪物。柳比歇夫到
底有多牛,我不想在这里罗列。我愿意我的读者朋友们,对这样
的怪物产生兴趣,然后自己去寻找他的“牛”,顺便也和最初的
我一样发出惊叹,他怎么能完成的了这么多的事,取得这么多
的“成果”?为什么我不可以?
是的是的,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真正的大拿,他们获得了多
少的成就。在多少看起来截然不同的领域取得名留史册的“功
名”!我们当然可以自我安慰,在科学发展的初期,理解已知的
界限相对更加的容易,而如今世界大社会化,分工之细之深,让
“精”已然不易——何况“通”呼?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时间
是公平的。
物理学上把测不准的物理概念称之为“不存在”。我恍惚
记得,在时间刻度小到一个程度之下,时间的数值不再有规律
的变化——时间不再能被测量和记录。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
时间是“不存在”的。
也因此,科学发展的如此之快,我们上天入地下海登月—
—几乎征服了空间,对于时间却依旧无能为力。甚至没有办法
证明那些或美妙或绝望或虚无的关于时间的猜想是否为真—
—有时候我们消磨时间,有时候我们觉得时间尤其的紧迫,如
果可以把时间存起来就好了。
如果我告诉你,这本书里主人公柳比歇夫,这个怪物的时
间仿佛物质一般遵守某种守恒的定律——输入输出的某种平
衡。你会不会迫不及待的,入手这本书呢,如果你认为我值得信
任的话。它可以告诉你,你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时间都去哪
儿了?
我想用最节省的词句来说说柳比歇夫是怎么做的。他运用
统计和分类的方法,把自己每天工作、家庭或是其他的时间记
录下来,精确而且记录的是“纯时间”——我或许写这篇文章
花了三个半小时,其中列大纲花了二十分钟,寻找图片等素材
花了十分钟,写花了一个小时十分钟(事实上现在只花了二十
九分钟),然后摸摸头看看时间喝喝水接接电话揉揉酸了的胳
膊关掉弹出的广告伸伸懒腰上洗手间……纯时间只有一小时
四十分钟,而指缝间溜走的时间一共一小时五十分钟。
之后,“纯时间”的概念和对于“纯时间”的统计分析得
出的结论,自然会让你感到恐惧。你已经自诩非常努力了,可是
你每天的工作时间“纯”度有多少呢?
柳比歇夫坚持这样的记录和统计分析,然后了解自己的能
力所在,对自己未来一段时间(一月、一年、五年、一生)进行
规划以便通向自己的目标。而这一坚持就是56年,或许后面就
已经不是方法而是生活了。
所以他年均工作20xx个小时,对,纯时间,或者叫做有效工
作时间。所以他的高产和他知识的广博好像就有了理由。他不
是天才,一定不是,那么,他的方法和生活是不是可以参考呢?
是的,终于到了主题了,我想认识时间,我迫切的想要认识
时间。我喜悦精神的丰富和精力的充沛,我想要成为我理想的
状态,我渴望有更多的可能——那来自基因深处,从孩提时代
就天然有价值的好奇和追寻。
如果问我从这本书里得到的,我大概会说三个词语:“方
法”、“标准”、“理想”。倒过来慢慢说。
“理想”,你一定有你想成为的样子。或许是在某个领域
成为专家——哪怕是“一万个小时”的那种专家好了;或许是
环游世界;或许是简单的但是幸福的家庭生活。不论是什么,你
一定有,但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甚至在别人的“关心下”,忽视
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这个目标,大概是坚持不了柳比歇
夫这样的生活的,因为这意味足够的规律、理智,意味着“突发
情况”造成的影响必须足够小,而且你必须在这其中得到幸福
找寻到价值。不然,背负着这样的“十字架”,岂不是活成了苦
行僧,而你并不渴望来到上帝脚跟前。
“标准”,对于我来说,标准或许比理想更重要。书中有很
多的柳比歇夫的经历引起我其他的一些联想,老实说,客观本
身也只是一个“概念”,是在“事件”基础上的某些选择和分
析。那么,“幸福”、“理想”这样的概念且不必说,只说我如
今的工作,也常常叫着“标准”困扰。制度本身,如果没有标准,
就没有执行的意义。正如书中用的“缺乏水平”这个词一样,
是一个笑话。“想当然”和“出发点是好的”导致了现今工作
的许多尴尬。或许用三十年来改变这个状态是合适的。但是对
于“我”这个存在,同样亟待标准。“你是你自己最高的审判
者——来自柳比歇夫”。如果你不属神,那么,你应当定义自己
的价值——并且,请注意,给自己一个评分标准吧。(这里我想
多说两句闲话,有一个人曾制作了一个数学模型,按照里面的
评分标准,这个人说“你一辈子都到达不了90分”。事实上,
如果以这个数模的评价体系,除了无法改变的过去,这里头的
“90分”对我来说太难太难,极有可能是终身不能企及的。但
是,在我深入学习这本书里的方法之后,我脑中好像一下子清
晰了,我知道怎样可以拿到那“90分”。也就在同时,我知道了,
我不要这个标准——无论多少分。)
“方法”,合适自己的时间管理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我只
简单说说我打算怎么去做。首先,通过最细致的记录统计分析,
培养对时间的敏感和对自己现状的了解。其次,与自己的理想
和目标做比较,分类、分析和合并自己的各种时间“开支”。
再次,进行每日的工作计划,寻找高效的生理时间规律。最后,
延长再延长自己的人生规划,达到与自己的和谐共处,了解最
真实的自己,寻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法。
剩下的事,就可以交给时间。
与其说,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
种生活。认识时间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理想、极限、真理和
一切真实的美好。
这本书,254页(随书还有一本《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的
小册子),按照我的速度,我可以在一个小时内读完。我花了四
个小时的有效时间。而这篇文章,有效时间是一小时四十四分。
如果生命属灵,那就传扬“福音”;如果人间属世,那就家
庭成就。不可贪心,可以广博。书中,有记录的柳比歇夫开始时
间统计是在28岁,如今我也在28岁的最后一个月。书看慢了,
慢下来快速前进,当然,这意味着舍弃、极简、激情、理性、感
恩而幸福。
所以,不想当厨子的司机不是好裁缝是对的,是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