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南非创业“炼狱”
在海外成功创业的华人里,浙江温州商帮占大多数。他们的成功首先源于站在一个制高点。很多浙商在国内已是富豪,再转海外,因起点高,所以战绩非凡。广东商人出洋,很多人却是底子薄弱,全凭智慧和勤苦来积累财富。
陈东走出去的时候,两手空空,并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今日的成就令人好奇。
或许,陈东成功的秘诀在于有着十足的粤商个性――头脑灵活,敢想敢做,百折不挠,容易接受新事物,无条条框框束缚,及时把握机会。
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来回
创立南非路路通集团公司后,陈东被人问及一个问题:你是怎么成功的?
在浙商称雄的海外商军团里,来自广东的陈东大概属于异数。像很多没有家底、出国打拼的广东人一样,陈东移民南非时也两手空空。但在今日的南非,他经营的路路通集团犹如网络一般,包含了几乎所有华人入境南非的签证手续或是投资、税务、房产、报关等业务。不止华人,南非本土人士也对其礼遇三分,每次公司举行周年酒会时,有若干政要和商贾在此觥筹交错。
陈东被看成南非的“太平绅士”。这究竟如何做到?然而十多年前,陈东被问及的问题刚好相反:为何你落魄失败至此?问的人是他自己。那是在绝境之中锥心刺骨的自我拷问。
南非是非洲的天堂,也是陈东曾经的炼狱。像美国大片一样把最跌宕起伏的情节浓缩在主角身上,命运也把各种离奇遭遇压缩“打包”进了他的个人奋斗历史中――早年他在南非一连遭遇绑架、诬告、破产、自杀,落难时他负债累累,名誉扫地,潦倒落魄,人人避之不及,灵肉煎熬到极限则是求死解脱。死过翻生那是电影与小说轻易虚构的故事,现实中没有人相信他还能活过来。当然,后来的故事不问而知。陈东的成功不在于他今天的富有,而是做回命运的主人。可是这,又是怎样做到的?
2009年底,陈东受邀回国参加母校广州21中的校庆活动。他主动提出做一场校园报告,讲述在国外20年的经历和感悟,“希望用我的心路历程和师弟师妹们分享人生的喜怒哀乐,提供些许借鉴和启发。”演讲当天,他身穿紫色条纹掐金丝衬衫,鲜艳新潮,开朗性格跃然衣角,惟有眼底一抹矜持保留着磨难的烙印。
文德路的古训与人情
陈东祖籍广州,家宅在文德路清水濠。文德路为广州老街之一,陈东是在老广州的文化熏陶下长大的。
陈东最早学习的为人之道来自于祖母,一位慈悲、开明、慷慨的广东女性。有次家里进了盗贼,财物被洗劫一空,时年70多岁的老祖母说:
“不紧要,重新来过。”这份对钱财的淡然对陈东影响颇深。从小,祖母就以粤语民谚教给陈东朴素的做人道理,比如“蠢不紧要,懒无药医”,“口贱乞人憎,力贱得人敬”,“受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等,告诉他做人要勤力,对人要有情有义,识得感恩,至今陈东还遵从祖母的庭训。
不过,即使祖母的教育中没有重情义这一条,而童年时就体会到人情冷暖的陈东也是格外珍惜真情。因为陈东是养子,祖母是家族中最疼爱他的人。遭遇冷眼的时候,他一度想过死,被素日关心他的班主任王丽宜察觉劝回,他后来一直以恩师的感激心情对待王老师。重情重义,对知己掏心掏肺――陈东的性格从童年时代起就定格了。这一性情虽然后来让他蒙受损友欺诈,吃了平生最大的苦头,但也让他最终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因此实为其事业成功的基础。
少年时代的陈东清秀斯文如女孩子,也很爱漂亮,穿衣“好姿整”(干净得体)。或许得到曾为演员的生母的遗传,他甚有文艺细胞,喜欢唱歌表演。七八岁的时候,他在广州市少年宫和廖百威一起演话剧《葵瓜籽》。廖百威即是20世纪80年代广东流行乐坛的明星歌手,至今在音乐界仍有一席之地。廖百威的父母,被陈东称为“廖叔”与“罗姨”,也成为少年陈东心目中犹如亲人的两位长辈。陈东与廖家的情谊从少年时代持续至今,日久回甘。
信佛的祖母平日教陈东要敬畏因果,他的第一份工作便是从少年的话剧因缘中来。因为,“廖叔”正是太平洋影音公司第一任老总廖明祖。
太平洋影音公司的“八路军”
1979年,廖明祖创办了全国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采用立体声录音的音像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1982年陈东高中毕业,他找到廖叔,提出希望到太平洋来工作。在廖明祖的记忆当中,陈东是一个勤奋聪明兼踏实的年轻人,新成立不久正在扩充的太平洋急需用人,于是答应试用他。试用期的工资是每天八毛钱,当时高中毕业生的工作待遇统一标准,他们也称作“八路军”。于是陈东做了太平洋第一批“八路军”。
陈东被安排到制母带车间。他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但天生有着音乐人的听觉和辨音能力,而且聪敏好学,工作态度认真。有一次录制专辑,在其他技术人员都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他捕捉到左右两个声部调节不均衡。凭着对音乐的直觉和自信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他大胆向廖明祖提出重新录制。
当时太平洋影音公司的录音带生产数量巨大,每每便是成千上万,如果母
跨越南非创业“炼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