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枢纽――内罗毕.doc东非枢纽――内罗毕
进入肯尼亚境内,除了土地由红变褐外,极少出现绿色和村庄。赤道附近的内罗毕就处在无边无际的黑褐色荒原包围之中。
由于内罗毕地处肯尼亚中南部的高原地区,因此中午时分的内罗毕也是轻风习习、分外凉爽,许多怕冷的非洲人竟然夸张地穿上了羽绒服!毕竟是非洲,阳光格外刺目,强烈的光线晃得人睁不开眼睛。
一出机场,就立刻被各旅行社雇佣的“托儿”们团团围住。这些身材魁梧的黑人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争先恐后地把印有野生动物图片的宣传册塞进我们的手里,同时高声吆喝着肯尼亚最著名的两大旅游景点的地名:“纳库鲁、纳库鲁!”或者“马萨依马拉、马萨依马拉!”
湛蓝的天空下,通往市区的道路一侧被铁丝网隔离。司机解释说:“阻止野生动物跑过来。”沿途的树枝上不仅挂满小灯笼般的鸟巢,树梢上竟然还栖息着硕大的秃鹳。
内罗毕不仅是肯尼亚的首都,也是东非共同体三国里最大的城市,建都10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人类居住中心总部在内的国际性组织以及不少国际商业、新闻机构的地区总部均设在此。
在内罗毕的CBG区,一幢幢高档写字楼拔地而起。笔挺西服打着领带的男士与一身西式衣裙的白领丽人目不斜视地从容前行,如果迎上去问路,他们都会彬彬有礼地解答,待人热情、友善,谈吐文雅、大方。普通的内罗毕市民也都很和善、友好、礼貌,迎面走来,必用当地土著的斯瓦希里语问一声好。
通讯在内罗毕也很发达,手机的拥有量非常高,到处都能看见买电话卡和打手机的人,从出租车司机到宾馆服务生,从白领到学生,手机的普及率一点儿不比北京低。
眼前内罗毕的中心区与欧洲的城市没有太大差别。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成为内罗毕城市建筑的一大特色,周边是鲜花与绿地;国立博物馆、铁路博物馆、国家艺术馆等宏伟高大的建筑随处可见;内罗毕大学、肯雅塔大学和使馆区更是花团锦簇、绿树如荫;广场花园的四周是时尚化妆品和电子产品的广告牌。
离开欧化的中心区,内罗毕旧城汽车站附近,让人领略到肯尼亚百姓生活的另一面。在肯尼亚,火车的客运量极小,除每周只有三趟驶往第二大城市蒙巴萨的火车外,其他时间火车站就关门大吉。
汽车是绝对的运输主力。在内罗毕东南部,聚集着大量的长、短途大巴和中巴,远至邻国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的跨国长途汽车,近到附近十余公里的郊外。这里的人口密度之大,丝毫不亚于北京的大栅栏和王府井,比北京相应的长途汽车站如赵公口、丽泽桥、西直门、东直门至少热闹十倍。
运输公司众多,竞争异常激烈。同一线路可以开出不同车价,如果你肯讨价还价的话。长途车基本能够不超载地正点发车,由于车次多,所以一般都有座位。密密麻麻的候车人和密密麻麻的汽车集中在那一地区,其混乱程度可以想象。别看车站永远是人头攒动,但上车时人们很有秩序,虽然蜂拥地将车包围,可从没有诞生拼命乱挤、乱撞的勇士。
司机在人口如此稠密的道路上并没有减速慢行的意思,一辆辆坐满乘客的车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从清晨到夜晚,永远是生意兴隆、吞吐两旺,与每天下午6点就关门的火车站形成鲜明对比。市内的公共汽车分为两种――气派的大巴车和被涂抹得花花绿绿的中巴。晚上,中巴车内的彩灯全部点亮,司机将音乐声放得很大,招摇过市,代替了售票员的吆喝声。
若想在内罗毕免费欣赏音乐不难,除了晚上的公共中巴外,
东非枢纽――内罗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