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前现代人与现代人.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前现代人与现代人
海因里希?伯尔是德国知名作家,生于科隆,大学学习文学,“二战”期间应征入伍,曾负过伤,当过俘虏。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擅长刻画士兵形象,以展现战争给德意志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六七十年代伯尔创作的主题更为广阔,形象描绘西德社会经济奇迹阶段小人物的生活。因为其作品“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以及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伯尔在1972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伯尔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小品文《工作道德堕落的轶事》讲述了欧洲西海岸某港口一名游客与一位渔夫相遇的故事。渔夫以打鱼为生,每日捕的鱼足够吃便不再出海,他喜欢在海边打盹、晒太阳。他按照需要的原则生活,颇有老子笔下隐士的风范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对渔夫而言,生活的目的即生活本身,他生活在眼前、当下,我们姑且称他为前现代人。而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游客则无论如何理解不了渔夫的思维模式,不了解为什么渔夫不愿意每天多出海几次,进而添置更好的捕鱼设备,孜孜以求扩展自己的产业。在游客对理想生活模式的构想中充斥着算计与数字,数量的增长成为生活的唯一目标,他不关心生活的质,产品的数量与规模成为他的人生目标,这恰恰符合当时德国经济腾飞期大多数人的生活原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游客是一位典型的现代人。
精明的现代人理性精确地安排自己的每一天,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他到达旅游景点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摄影,摄影体现了一种人对摄影对象的占有关系,它意味着游客通过这种方式把自然风光置于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自启蒙运动始,上帝被请下神坛,人自诩为万物之灵,自信可以通过理性掌控大自然。游客平日里在工作世界里奔波忙碌,旅行的初衷是为了享受大自然,但他身在自然之中时却忙于将自然收入囊中,将田园装入胶卷。与怡然自得、打着盹、享受阳光的渔夫截然不同,渔夫与自然融于一体,不分彼此;此时的自然对游客而言却是陌生的,他将自然割裂为断片(蓝天、绿海、浪花、黑船等等),而后一一占为己有;他的身体无法与自然直接接触交流,而是必须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相机,相机成为游客的身体器官一手的延伸,他通过摄影占有自然,而非享受自然。
现代人不仅仅对自然陌生,对他人同样感到陌生。文本中的渔夫轻松自然地与游客进行身体的接触,他偶尔拍拍游客的肩膀或者背部,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可以想象,渔夫平日的交际氛围与游客的截然不同,前者是更缓慢亲近的乡村生活,后者则是高速运转的城市氛围。渔夫的生活节奏缓慢,和其他人交流的时间长、频率高,了解交往圈子里其他人的个性特点,和周围其他人的交往方式是一种温情的类似家庭成员的,甚至和相对陌生的游客交往也像对待家人一样,和家人的身体接触只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反观游客这样的现代人,首先冷酷务实的生活原则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拉近彼此的距离,其次大城市的瞬息万变给神经过多刺激,以至于现代人为节约时间保存自己有限的精力,甚至主动避免与其他人的过多接触。现代人的彼此疏离可以从他们彼此之间鲜见的身体接触看出来。故事里我们看不到一处游客直接以身体接触渔夫,最近距离的接触是游客将一包烟放在渔夫手上,并给他点上一根烟。敬烟是一种表达问候的符号,一种交际媒介,游客在与他人交流时必须借助敬烟这种媒介,烟作为文化符号一方面连接着游客与他人的身体,另一方面却表明了游客身体与他人身体之间的冷冰冰的界

前现代人与现代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1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