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蒹葭知识点 】是由【书犹药也】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蒹葭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蒹葭
诗经·秦风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诗
经》的常识;体味诗歌
朦胧凄清的意境;感受
中国诗歌含蓄的表达
方式,培养审美情趣。
相关知识
1:.
《诗经》是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
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
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
歌三百零五篇,反映了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
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
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
古代社会生活。《诗
经》原称为《诗》,或
《诗三百》,是儒家的
2:.
经典之一。(儒家奉有
“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
和“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
《诗经》成书于公元前
6世纪的春秋时期。到
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
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
经》。
《诗经》按其表现
3:.
内容可分为“风”、
“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
都是民间歌谣,共160
篇,文学史上,“风”和
屈原的《离骚》并称为
“风骚”;“雅”分大雅31
篇和小雅74篇,是宫
廷乐曲歌词,属正统音
乐;“颂”分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
4:.
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
有赋、比、兴三类:赋
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
比喻;兴即起兴,就是
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
头,然后再转到正题,
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
要事物,有的相关,有
的无关。有时兴中有
比,称作比兴。比、兴
5:.
是《诗经》首创的修辞
形式。
风、雅、颂与赋、
比、兴合称“六义”。
《诗经》是我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
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
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
诗歌的源头。
《蒹葭》被誉为《诗
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
6:.
一,它以丰富的内涵和
美感打动了千百年无
数的读者。秋水蒹葭,
千古绝唱,一直吟唱至
今。今天,我们就共同
来感受一下这水蒹葭
的醇厚韵味。
不过,“诗非读不
能品也”,首先,让我
们感情投入地朗读全
诗。
7:.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
解读品味这首诗。
“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两句,点明了时
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
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
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
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
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
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
8:.
的秋水泛起侵人的寒
气。此时正是深秋季节
的清晨。诗人给我们营
造出的是一种深秋季
节凄清的气氛。
在这苍凉凄清的
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
里,诗人时而静立,时
而徘徊,时而翘首眺
望,时而蹙眉沉思。他
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
9:.
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
我们眼前。
“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两句,交代了诗
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
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
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
水,一个劲地张望、寻
求的心理。“伊人”指与
诗人关系密切、为诗人
10:.
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
臾忘怀的人。“所谓”二
字,表明“伊人”是常常
被提及,不断念叨的,
然而现在她却在漫漫
大河的另一方。“在水
一方”,语气肯定,说
明诗人确信她的存在,
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
是河水隔绝,相会不
易。
11:.
“溯洄从之,道阻
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沿着河边小
道逆流而上,道路艰险
而又漫长,即使花费很
长时间也难达到;如果
顺流而下,尽管相距可
能不远,但眼前秋水茫
茫,思之可及,行之不
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
12:.
身影在水边晃动。
诗人尽管立于
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
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
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
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如
生。
诗的二、三章只换
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
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
13:.
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
咏唱的特点,增强了韵
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
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首章的“苍苍”,
次章的“萋萋”,末章的
“采采”,写出芦苇的颜
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
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
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
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
14:.
境十分清冷,心情越来
越寂寞、凄凉。
白露“为霜”、“未
晞”、“未已”的变换,
描绘出朝露渐变的情
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
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
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
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
升。试想,他独自一人
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
15:.
的旷野,面对茫茫秋
水,等人不见,寻人不
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
急和惆怅!
描写伊人所在地
点时,由于“方”、“湄”、
“涘”三字的变换,就把
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
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
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
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16:.
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
的意境。
另外,像“长”、
“跻”、“右”和“央”、
“坻”、“沚”的变换,也
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
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
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
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
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
17:.
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
会到诗的隽永醇厚的
意味。诗的每章开头都
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
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
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
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
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
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
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
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
18:.
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
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
人的心境。
全篇分三章,每章
四句。除最末一小句是
五言外,其他的都是四
言。每章字句大致相
同,只更换了少数词
语,反复咏叹,令诗歌
形式整齐,亦可增加抒
19:.
情效果。这种形式称为
重章叠句。诗经作品大
多语言质朴自然,用字
浅白。诗中亦经常运用
叠字,如苍苍、萋萋、
采采等,使描景状物细
致,更形象化。另外,
运用叠字可增加节奏
感,令感情浓重而逐层
深入。
20:.
这首诗借景起兴,
描述追寻意中人而不
得的感受,抒发诗人未
能寻到伊人的惆怅与
焦虑之情。此诗描写意
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而追寻者执著不变,成
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意
象。
此诗以铺陈比兴
的手法,十分真切地描
21:.
写了深秋的寒意萧瑟,
以及歌者对所追求的
对象的一往情深。
《蒹葭》出自《秦
风》。对这首诗中“所谓
伊人”历来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
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
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
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
22:.
贤下士,致使贤士隐
居、不肯出来做官;也
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
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
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
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
“伊人”是男是女也难
判定。说它是讽刺诗则
更无根据。而把“伊人”
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
爱的人则是不错的。但
23:.
是,一般将“伊人”视作
恋人的较多(而且多数
人都会把这个“伊人”
想象成为女性),因为
似乎只有男女青年的
爱才如此浓烈真挚。
思考与练习
一、背诵全诗。关
于这首诗主旨的解读,
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思
24:.
念情人的恋歌,“伊人”
指意中人;有人认为这
是一首招贤诗,“伊人”
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
为诗中人物所追寻的,
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
的理想境界。你同意哪
种说法?请分组讨论
交流。
提示:可以是同意
其中一种说法,或者自
25:.
己还有另外的观点,只
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
说即可。
二、《诗经》的表
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三种。赋是直接叙述铺
陈;比是比喻;兴即起
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
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
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
26:.
的主要事物,有的相
关,有的无关。有时兴
中有比,称作比兴。另
外,重章(或叫复沓)、
叠句、叠字、双声、叠
韵等,也是《诗经》表
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
些特点?请具体分析。
“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蒹葭萋萋,白
27:.
露未晞”、“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在每章开头
起兴,并表明了时间的
推移;后面所写的是寻
求“伊人”而不可得的
过程,以叙述和铺陈为
主,采用的是赋的表现
手法,其中既有时间的
推移,又有空间的转
换,将人物的感情表达
得委婉有致。另外,“蒹
28:.
葭”双声,“苍苍”、“萋
萋”、“采采”叠字;整
首诗的重章叠句形式,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富于音乐之美。
三、下面是这首诗
第一章的翻译,请仿照
它将后两章也翻译出
来。
河边芦苇青苍苍,
29:.
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
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在那水中央。
选自程俊英《诗经译
注》)
河边芦苇密又繁,
30:.
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
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
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
31:.
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
仿佛就在水中洲。
(以上翻译均选自程
俊英《诗经译注》)
再提供一则参考
译文
32:.
芦苇密密
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
霜。
我思念
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
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
找她,道路险阻又太
长。
顺流而下去
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33:.
央。
芦苇茂盛密
又繁,晶莹露水还未
干。
我思念
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
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
找她,道路崎岖难登
攀。
34:.
顺流而下去
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滩。
芦苇片片根
连根,晶莹露珠如泪
痕。
我思念
的心上人儿,伫立在河
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
35:.
找她,路途艰险如弯
绳。
顺流而下去
寻她,仿佛就在水中
洲。
36
蒹葭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