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doc论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摘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对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现状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当前,多数高校贫困生都能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实际行动予以回报,但也存在着一些的“忘恩”现象;一些贫困大学生受社会或慈善机构资助后,从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一些资助者因此停止资助贫困大学生。近年来,国家与高校不断扩大资助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一些贫困生认为获得国家或学校奖助学金是理所当然的,获得资助后不愿参加义务劳动或志愿者活动,等等。
贫困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弱势群体,非常需要国家、社会或学校给予其经济资助,以解其学业的后顾之忧。但是,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感恩教育,不断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环境复杂,难以形成社会感恩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复杂性是由人构成的,人的复杂是情感复杂的反应。人的情感往往受制于道德意识,道德意识使人的非理性情感更加合目的性和规范化。[2]现在的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这样导致了一些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等问题。贫困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不知道感恩,不把感恩当回事,认为别人为他奉献、为他服务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认为施恩的人是别有用心,天上不会掉馅饼,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好处。感恩行为得不到正强化,社会感恩氛围难以形成。这对贫困生品德的养成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二)家庭感恩教育力度不够,弱化了感恩教育。
顺利地完成大学学业也许是贫困生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在家庭教育中,许多贫困生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家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在生活上,父母大包大揽,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家庭的困难、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
“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助长了子女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这使原本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仅仅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久而久之,子女便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回报的习性。
(三)学校重视学生升学和就业,忽视感恩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关注的往往是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有人讲:“中学教育是考试的工具,大学教育是就业的工具,社会教育是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在这样的学校教育中,由于过分强调功利性,

论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dhdjhty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7-10-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