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拓展阅读-《长征》.pdf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拓展阅读-《长征》 】是由【花开花落】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拓展阅读-《长征》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长征(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1、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
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
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2、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
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
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3、难:艰难险阻。
4、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5、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
两广之间。
6、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7、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
样。
9、金沙: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腾腾,使人心感温暖。
10、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
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温暖。)
11、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
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12、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13、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14、岷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
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
“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
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
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
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
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在毛泽东诗中,有词很多直书地理名
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
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这些都
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是词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列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
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该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
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
反衬红军的壮举。“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
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
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
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
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气拟物的手法。前两句是全诗的
总纲,由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
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
对象。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
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
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
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至极。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
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
比。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
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要重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
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
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
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
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
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
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
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
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两个
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
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
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
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
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
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
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显现。

拓展阅读-《长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花开花落
  • 文件大小244 KB
  • 时间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