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是由【phl80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闽教研[2007]056号
关于开展福建省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小学教研室、福州实验小学、福建师大附小:
为了更好地总结、交流课改实验的教学经验,展示教师和教研人员课改实践的研究成果,服务广大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促进课改实验深入开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根据省普教室统一安排,决定开展福建省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内容:各地按照现行使用的课标实验教材,征集以课时为单位的创新教学设计,内容覆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部分(1——6年级)。
二、推荐办法:各设区市小学数学教研室经过筛选后推荐参选的创新教学设计,篇数为:福州l6篇(四部分内容领域各4篇)、泉州16篇(四部分内容领域各4篇),厦门12篇(四部分内容领域各3篇),其余地市各8篇(四部分内容领域各2篇),福州实验小学4(四部分内容领域各l篇)篇,福建师大附小4篇(四部分内容领域各l篇)。每篇设计各打印一份,排序填报创新教学设计推荐表并加盖设区市小学教研室公章后,8月31日前寄省教研室彭晓玫收。联系方式:邮编:350003;地址:福州市五四路217号;电话:0591—87832563—2035、
**********;E-mail:******@。
三、评选办法:在各设区市推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评选出“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奖”一、二等奖,颁发证书。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将结集出版发行。
附:;
;


附件一:
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模本
课题名称:
设计者:单位:×县(区)×学校 姓名
一、编写体例
(必选,200字以内);
(必选);
(必选,整体设计);
(必选,200字左右);
(可选);7
(必选);
(可选);
(必选,500字左右);
(100字左右)。
以上栏目的可选项目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特色灵活选用。
二、编写要求

,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互动性、思考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学情预设”、“设计意图”、“知识链接”等内容,以拓展和加深教学设计的内涵。
学情预设:主要写在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或某个有价值的问题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课堂中的预设生成、教师的应对和处理等。
设计意图:主要写教师为什么这样设计某个情境、某个问题、某个活动、某个环节等。
知识链接:主要写某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历史演变、拓展加深等。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言要规范、简明、流畅、逻辑性强,不要口语化。
,要有电子文档备用。
三、编写格式
:宋体,d'--号,加粗,居中。
,后面空格然后是姓名,楷体2312,字号小四,右对齐。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与教材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设计思路、作者简介等空两格,字体为黑体,四号,加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版)几年级(上册或下册)
第×页。
,小四号。教学目标序号为:.……;教学过程序号为:一、二、……加粗;下一级序号是:l. 2.……;再下一级序号为:(1)(2)(3)……;再下下一级序号为:①②③……。序号全部空两格。
、学情预设、知识链接用楷体,字号小四加粗。前后用括号[]。
:一、二及标题文字全部用小四号,宋体,加粗。
:B5(JIS),段落中行距为固定值,。
附件二范例:
“认识物体和图形(二)”教学设计
设计者:(单位)×县(区)X学校(姓名)
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教学本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从学生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突出“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为学生认识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的关系积累经验。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积累,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体会“面”在“体”上、“面”从“体”出,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这些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
,感受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操作、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白纸、水彩笔、印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忆旧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朋友来看望大家了,猜猜是谁?
老朋友很在乎你们还记不记得它,所以先和大家玩个“捉迷藏”。请同学们赶快从魔术袋里摸一摸,看看究竟谁来了?
铜桌两人合作,从袋子里分别摸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积木放在课桌上。
当学生指出物体名称时,教师提供一组照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直观图),请学生找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出示“球”的照片)今天球来了吗?
学生打开袋子看看,没有球。
师:同学们对几位老朋友太熟悉了,闭着眼睛也能摸出来。这节课老朋友和大家还有一种新的玩法,感兴趣的同学用行动表示。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猜测他们熟悉的人物或动物,却想不到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教师利用学生迫切想知道老朋友是谁的心理,创设摸物体的活动,唤起学生对物体特征的感知,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抽象图形,比较分类
,在物体上初步感知。
教师拿起长方体,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照样子摸一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并用彩色笔在此面上做记号。
师:有什么感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平面”并板书:平面。
学生继续在正方体和圆柱上寻找这样的平面,摸一摸,用彩色笔做记号。然后把刚才摸到的平面分别正对着自己,仔细观察这些平面的样子,用手势比划比划它们的形状,初步感知它们不同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入手,通过触摸、观察、比划等活动引出平面图形,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初步感受了图形的形状。】
,从图形上直观认识。
引导探究:如果把你摸过和看到的这些平面,比划的这些形状画在纸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能不能想办法把你喜欢的那个“平面”请下来,画在纸上呢?四人小组先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直接用直尺照样子画;有的想把物体的一个面沾上印泥来扣;还有的说只要把积木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的边就能画出图形…教师对这些方法都给予认可。】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的活动,请画得好、画得快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且提出要求:所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物体上请下来的,就贴在这个物体的照片下面。
【学情预设:标准的图形才能形成正确的表象。由于学生操作积木比较方便,画出的图形也比较规范,所以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用积木画的图形展示。如果个别学生不能将自己的作品对号入座,教师不要急于提示学生更正,要给学生留下发现问题的机会。】
,在比较中揭示特征。
师:请同学们先检查每一组的图形是不是从相应的物体上“请”下来的,再分别将每一组图形与上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照片(直观图)认真仔细地比较比较,一样吗?
【设计意图: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将某一种平面图形的多个不同的例证视为同一类事物进行整理、归类,渗透分类的思想;二是从中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小结:我们画的这些图形都是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所以叫“平面图形”,教师板书:图形。
师: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给这些平面图形分别取个名称,好吗?
师生交流:
(1)这些图形虽然有大有小,但都是——圆圆的,可以给它取名叫——“圆”,非常符合它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圆。
(2)教师指着一组正方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正方形。
师:这些图形虽然有大有小,但都是方方正正的,取名“正方形”,也突出了它们的特点。
(3)教师再指着一组长方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长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虽然长得很像,但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能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区别?
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是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一样长。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一样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给各类图形取名称,也就是用相应的语言符号对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学生在提炼出图形的本质特征时也体验到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不同。】
三、形体对照,沟通联系

把长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把正方体的一个面画下来,就是——正方形;把圆柱的这个平面画下来,就是——圆。

在我们的积木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学生自主选择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中的一个,分别将各个平面画下来进行比照。每选一个面就在这个面上用彩色笔做个记号,再把它画下来。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巡视和指导学生的活动后,把比较规范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上,评价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在你的圆柱上能找到几个圆?这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吗?
(2)在正方体上你找到了几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大IJ,-。样吗?
(3)用长方体的每个面画出的长方形一样吗?仔细观察有几种不同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特征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几种物体的认识。】
四、集中练习,强化新知
。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今天认识的图形?(完成课本第35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入,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可以怎样折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两种折法(图略),得到的两个图形都是长方形或者都是三角形。教师贴图并板书:三角形。
【设计意图:不采取长方形、正方形、圆那样从熟悉的物体上“剥离”出平面图形的方法,一是因为有三角形面的物体虽然能够找到,但不适宜用于首次感知图形的形状;二是对折正方形纸可能折出已经学过的长方形,也可能折出有待学习的三角形。】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由课件显示:红领巾、流动红旗、三角尺、警告牌、三明治、金字塔等物体,同时以轮廓线突出其面的形状。

(1)把正方形折出的两个三角形剪下来,再重新拼一拼,你能拼出什么图形?
(2)参照课本第37页,用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拼出不同的造型(如汽车、轮船等)。
【设计意图: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能拼出已经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也可能拼出尚未认识的平行四边形。操作和交流产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并获得创作的成功感。】

(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2)你会用一张圆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学情预设:机动掌握。如果有时间就指导学生探究、讨论,并用剪出的正方形再做个风车;或布置为思考作业。】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师:这节课我们在老朋友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的帮助下又认识了哪些新朋友?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对新老朋友有更多的认识。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教学教师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数学活动来体验“面”在“体”上、 “面”从“体”出。
首先,在回忆已经认识的物体时,让学生拿起“魔术袋”,“摸摸谁来了”,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接着用“一种新的玩法”,引导学生触摸、观察、比划物体的表面,使学生的观察实现从“体”到“面”的转移,初步感知“面”与“体”的关系。
其次,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画出三种基本的平面图形,通过画一画从体上“分离”出面,让学生经历了把物体的面抽象成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分析和比较、又将平面图形和相对应的几何体进行对应、对照、对比等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在接下来的命名活动中,学生形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正确表象。然后通过找同一类积木中能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面,再由面抽象概括成平面图形,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断得到了提升。
同样,认识三角形的时候,也采取了折纸、拼图、举例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之,活动贯穿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人人参与活动,既在活动中做数学、学数学,通过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抽象和猜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又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积累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作者简介:
附件三: 福建省新课程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设计推荐表
序号
课题名称
设计者姓名
工作单位(联系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推荐
意见

设区市小学教研室(公章) 年 月日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hl806
  • 文件大小101 KB
  • 时间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