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走出荒野》读后感 】是由【秋江孤影】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走出荒野》读后感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走出荒野》读后感
《走出荒野》读后感1
昨天一天,认真的读完《走出荒野》一书。五月十六日,在网上看了电影《荒
野生存》,除了对年轻的谢丽尔一路的坚韧机敏的敬佩,电影中她一路的独白,即
便整个画面只有她一人在向前独行,我甚至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独白,感受到与我
内心所产生的共鸣,这之前,真还没有哪部电影可以让我体验到与主人公一起来一
场心灵之旅。我为此电影打了9。5分,相比于网络评分高出1。7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者谢丽尔。斯特雷德在经历母亲过世,四年的混沌生
活之后,踏上太平洋屋脊步道的徒步旅行,在荒野中探索自己的生命之路。
与此书、此电影相遇,是因她正契合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想。
疫情期间,原本计划3月去日本的旅行,就此搁浅。我有个习惯,每一次计划
旅行,我都会与自己充分交流,此次旅行的目的和意义,当然,还包括旅行的方
式。因着疫情,为了陪伴母亲,我在母亲家住下,担心老人家容易感染,我几乎足
不出户。因此,坐在书桌前,还包括看手机的时间就多了很多,我想,那就索性做
一个十年的旅行规划吧,由此,对旅行的目的和意义的思考,转眼成了,对自己灵
魂的拷问:如何让余生活过得有意义,进而,大致勾勒出如何度过后半生的路线
图。
如果说,旅行是我们生活的一个支流的话,那么,思考如何度过余生,应该属
于回归主流吧。其实,关于如何度过余生,我貌似已经专题思考了蛮久,去年五
月,父亲往生之后,我便决定55岁退休,并着手去办理申请退休等相关手续,以
免耽误55岁退休时间点,造成不得不推迟到60岁退休的局面。应该说,当时,我
觉得我是比较透彻地想过退休后干什么。生命从生到死,都知道起点和终点,谁也
避免不了,所以呀,我想在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时间的时间段,修行、付出、读书、
旅行,直至此生的终点,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然而,具体起来,我才发现,当初看似清晰的规划,好似口号,无可操作性。
于是,我陷入了,自我怀疑、无价值感、恐惧,陷入了贪心、欲望的膨胀,我
走入了荒野。
于是,我沉迷在网络公众号的鸡汤里,美其名曰,寻找出口。幸运的是,循着
这些鸡汤文,我看了不少的电影,买了不少的书来读。《走出荒野》便在其列。
昨天,黄昏之时,合上此书,我感觉自己一直反复在读,也一直在听,书中的
两句话,“爱,万物生”,“恐惧会导致恐惧,力量也会产生力量。”
我想,我看到了“众神之桥”。
《走出荒野》读后感2
《走出荒野》这本书是偶尔一个机会读到的,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还
以为是一本游记类书籍,因为喜好,我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翻看起来。看了以后,
才知道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旅游日记,而是记录着作者在最艰难时候通过几个
月的徒步旅行来救赎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个真实的回忆。
谢莉尔,26岁,父母从小离异,19岁早早结婚,母亲生病去世后,她开始放
纵自己堕落:吸毒、滥交,于是她与丈夫感情渐行渐远。最终她决定踏上这段漫长
旅行――挑战太平洋屋脊步道。途中,作者遇到过大熊、响尾蛇和美洲狮,也惨遭
过水泡、过敏、擦破和划伤的折磨。一路忍受着疲劳和饥饿、严寒和酷暑,挨过了
日复一日的`单调,只身从莫哈维沙漠一路走到了华盛顿州。
这本书读的时间并不长,但给我的感触很深。我隐约体会到也许一个人,要走
过很多路,经历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之后,才会变得成熟起来。尤其
是在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未知的风险,面对着我们的生活、爱情、家庭、父母、工作
等等,不安的情绪一定会如影随形,所以我们必须有一颗强大的心才能盛得下各种
问题和情绪,同时也能产生能量,影响着周围的人。
曾经的我有一颗“不安份”的心,这个“不安份”指的是我对日复一日的工作
生活感觉到厌倦,我特别希望能有一段漫长的旅行,幻想着每天都过着充满新鲜感
的生活,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冒险,看着世界上最美的风光。我内心渴望寻求刺激和
冒险,这种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干扰着我,我认为这样才是我该过的生活。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我慢慢发现平淡生活也能成一种很舒服
的生活状态。调整之后的我喜欢在工作之余,做一些让我觉得满足的事情。现在的
我每一天都不曾无所事事,爱人和孩子的陪伴使得我更快乐、读书和音乐使得我更
放松、摆弄花草和喂养金鱼使得我更充实、坚持锻炼和烹饪美食使得我更健康。
这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气息,只要安静的享受,并不会觉得寂寞。这并不是颓
废,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脱――对平淡的认识,也并不是消极,而只是一种心态。我
们何不从容生活,如溪水静静的流淌,淡定的生活,如花开花落的悠闲。
《走出荒野》读后感3
昨天刚读完一本叫做《走出荒野》的书,算是自传吗?说的是作者谢丽尔・斯
特雷德在26岁的时候因为生活上的总总不顺利,独自一人徒步美洋屋脊步
道94天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遥远的1995
从科技的角度讲,比隔了一个世纪还要久。作者没有网络去查询所有的相关信
息,没有GPS来导航,甚至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就凭着一本旅游指南类的书籍、
一个指南针,应该还有一个大大的勇字,徒步于人迹罕至的荒野1100英里。佩服
佩服!
觉得作者超级有胆!26岁,lady,一路上遇到过公牛、黑熊,n条响尾蛇风餐
露宿,没有地方洗澡。背着一个超过自己体重一半的背包,遇到过严寒酷暑、山体
滑坡。忍受身体的各种疼痛,还有寂寞。我超级担心的生理期,她居然只用一块海
绵搞定。徒步初期,都没给自己买一根登山杖。半路还丢了一只靴子。十天半个月
遇到一个补给站也只能收到区区的20美元,完全没有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的资本。
所有这些她都坚持下来了,了不起!
记得《阿甘正传》里面的阿甘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一直跑步,一直跑步,他
觉得只要跑下去就可以解决,跟作者的想法倒是有点相像。表面上看他们是在回
避,实际上一直跑下去和一直走下去,都需要莫大的勇气,能够坚持,这本身就是
强者的表现吧。还有《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她的口头禅就是“明天又是新的一
天”,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有勇气去迎接新的一天,也着实让人钦佩。放弃比坚持
容易太多了。
读书的过程中除了感慨和赞叹,还遇到一些值得品味的部分。作者委托朋友寄
给自己的补给箱里每次都会放20美元,差不多就是一顿简餐和一晚最便宜的汽车
旅馆的费用,完全可以用贫困潦倒来形容了。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在收到钱的第一
时间去餐厅吃饭,会在吃饭的时候点一杯可乐,会在吃完饭的时候给小费。对食物
的渴望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在超市买可乐喝吗?应该可以省至少一半的钱吧?不
给小费不行吗?或者打包外带,应该又可以省一点了吧?
还有作者在一个宿营地遇到的一位老人家,他每年会有几个月出去乞讨,也会
有几个月固定在这个宿营地给步道徒步者提供帮助。呃,自己都吃不饱饭要去乞讨
了,还有心思去管不相干的别人。不理解啊不理解。这应该跟美国的特有文化有关
系吧,还有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从骨子里没有为吃饱饭发愁,这算不算一种解
释?荣格他老人家的书还是要再认真读一读。
《走出荒野》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