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孔子的用人哲学
摘要:老子和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分别开创了中国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人是社会的基石,是历史和文明的创造者,因此用人成为了世界上的最微妙、最复杂、最有意义,也是最易见成效的一项活动。如何从博大精深的老子、孔子思想宝库中汲取用人方法和用人哲学的养料,是历代以来用人者和用人部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老子、孔子的用人思想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老子孔子用人哲学
一、用人与为政
民乃政之本。为政之道,在于用人。大到国家,小到企业,若求兴旺发达,必先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孔子认为,为政即选用贤臣,即近者悦服,远者归顺。《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自言: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备身无他长,然能得人,故三顾茅庐,可致天下三分而得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亦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决策所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比人事决策更有影响。可见,用人直接关系着为政成败、家国兴衰。
鲁定公问孔子有无一言而可以兴邦,有无一言而丧邦。孔子说: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兴亡大事,虽不能以一言而定,但国君之难,难在选臣,如知其难而慎其为,为君难,为臣不易这句话也算得上一言兴邦了;而国君之乐,乐在于人莫敢违,如其政令不善而下以行之,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也就足以一言丧邦了。可知,孔子阐述为政用人的要义在于以仁施政,以德用人。
二、用人专断与用人民主
孔子学说认为,要达到知仁、用人、为政的最佳效果,主要在于用人者良好的自身品质、人格魅力以及表率作用。
子张问孔子,何为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孔子说五者为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又说:自身正,不令而行;自身不正,虽令不从。子夏也说: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此所谓:自身仁,方取信于人,方可用人劳人。不然,人皆以为苛刻自己而不能尽其用。
孔子身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期的君主专制时代,一生致力于维护封建礼教秩序。囿于历史的局限性,孔子学说无法解决为政专断和用人专断的问题。要想靠为政者和用人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专断的。而从用人专断到用人民主的渐进性转变,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历代用人(主要为官员),在夏商时期为世袭制,到汉代之初始现察举制,而到大唐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并成为选人择优的一个划时代变革。发展到现代,聘任制、委任制、选任制等多种选人用人制度并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完善任用重要干部公推票决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或将成为用人民主的另一个划时代标志。民主用人和制度用人是克服用人专断、规避用人风险的根本方式,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理应坚持和发展。
三、道德用人与制度用人
道德与法制是辩证的关系,故道德用人与制度用人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
试论老子孔子的用人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