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 2
2
ö
· 462 ·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 年第 11 卷第 3 期
经验
腮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因素分析
李新明, 李峰, 崔文光
中图分类号: R 739. 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 4979 (2001) 03 0264 01
多形性腺瘤(p leomo rph ic adenom a, PA ) 又称 2 讨论
混合瘤, 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 60%~ 70% , 为最常 2. 1 多形性腺瘤恶性变的诊断
见的腮腺肿瘤。由于 PA 多无完整包膜, 而且瘤细胞 M PA 的病理学表现为在同一肿瘤组织中, 既
常侵袭至包膜内、外, 致使术后肿瘤复发, 恶变, 区域有良性 PA 表现, 又有恶性改变, 即在多形性腺瘤中
淋巴结转移发生。鉴于该瘤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将其有癌可见。而同一肿瘤组织中, 良性 PA 诊断依据不
归属界于良恶性之间的临界瘤。肿瘤恶变后治疗, 可足, 同时表现有恶性成分, 可诊断为癌肉瘤或
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损失。因此防止多形性腺 MM T , 不宜诊断为M PA。我们认为两者区别在于
瘤恶性变(m alignance of p leomo rph ic ademom a, M PA 起初为良性, 而后恶变;MM T 则始终未能发
M PA ) 有重要意义。本文对M PA 有关因素进行分现良性 PA 的证据。肿瘤恶变后, 瘤细胞增殖较快,
析如下。其它良性组织短期即可恶变。因此, 并不能排除
1 临床资料 MM T 由M PA 演变而来。我们认为腮腺 PA 的组织
1. 1 病例病理演变过程为多形性腺瘤(PA ) →多形性腺瘤恶
收集本院 1986 年 12 月~ 2000 年 6 月住院 PA 变(M PA ) →恶性混合瘤(MM T ) 模式。
患者 87 例, 男性 46 例, 女性 41 例; 年龄 19~ 72 岁, 2. 2 患者年龄、病程
平均 43. 16 岁; 肿瘤最小 2 cm × 2 cm × 1. 5 cm , 最 PA 患者发病年龄以 30~ 50 岁居多, 本组该年
大 5 cm × 6 cm × 9 cm ; 起源于腮腺浅叶 78 例, 腮腺龄段占 45% ,M PA 和MM T 患者年龄则全部在 40
深叶或来源不明 9 例; 患者肿瘤初发 71 例岁以上, 平均 52. 33 岁, 提示年龄可能是恶变因素之
(81. 61% ) , 复发 16 例(18. 39% ); 肿瘤位于左侧 43 一。
例, 右侧 44 例。87 例中病理诊断为恶性混合瘤(m a 由于 PA 早期无自觉症状, 患者通常发现肿块
lignan t m ixed tumo r,MM T ) 7 例, 诊断为混合瘤恶数年后, 近期突然生长加快或出现局部症状时才来
变或M PA 7 例; 14 例恶性肿瘤中, 7 例为复发, 其就诊, 本组有近期生长加快伴局部不适症状占
中M PA 5 例,MM T 2 例。 26. 44% ,M PA 和MM T 患者有此表现占 78. 57% ,
1. 2 治疗方法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 0. 05)。显然近期肿瘤突然
本组除 2 例自动出院外, 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或变
腮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因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