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饮食文化Qinghai food culture
主讲人:秦淑华
English Name:Qin Shuhua
QQ邮箱:1556175225@
青海地区主要饮食文化
每个民族的饮食形式和食品种类与它的经济文化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一个民族的整个经济文化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民族所生产的食品原料和用以生产这些食品原料的方法。
在青海,东部地区和河湟谷地以农耕文化为主,南部地区又以畜牧文化为主,西部和北部地区以农、耕兼用。体现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饮食选择特点。
第一节藏族饮食文化
藏族饮食文化
藏族日常生活中的饭食,因农区(含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生产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制作方式各地亦有所不同。
从总体上看,藏族传统的日常饮食主要有糌[zān]粑bā、面粉(冬小麦)、肉类和奶制品。
藏族饮食——糌粑(1)
糌粑系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特有的一种麦类作物——青稞(藏语称为“艿”一Nei)经加工磨制而成。
青稞本是青藏高原生长的一类野生作物,在藏族史籍和人类起源神话中曾为藏族先民提供了“不种自收”的食粮,后经千百年的培育成为藏区农作物的主要品种。
藏族饮食——糌粑(2)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和曲贡遗址发现的粟米类作物,说明藏族先民培育和种植以青稞为主的粮食作物至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藏族神话《青稞种子的来历》,则把藏民族赖以生存的粮食的获取归功于神话英雄阿初王子,是他经历了重重磨难最终从蛇王那里得到了青稞种;而后世成书的受佛教影响较深的一些典籍,则将青稞等粮食种子说成是观世音菩萨所赐。如《西藏王统记》
藏族饮食——糌粑(制作工序)
炒青稞磨青稞抓糌粑
藏族饮食——糌粑(制作工序)
炒青稞:是一件技术性要求较高的活,关键是颠炒的时间和火候要恰到好处。
事前需将适量的砂子在炒锅内加热烧烫,把用清水浸沥过的青稞放人炒锅内混匀颠炒,滚烫的砂子与青稞粒相碰,青稞粒噼噼叭叭爆裂成青稞花,发出诱人的香味。用筛子将已炒熟的青稞花与砂子分离。
炒得好的青稞粒粒象绽开的朵朵小白花,香味四溢,酥脆香甜。如颠炒过久,青稞变成粒粒黑仁,磨出的糌粑味发苦,缺乏香味;颠炒时间不够,浸过水的青稞未熟透,磨成的糌粑不仅香味差,还会使人胀肚。
藏族饮食——糌粑(制作工序)
在藏区磨糌粑多用水磨。但常用的是手磨。
藏族饮食——糌粑(制作工序)
手磨在藏区也广泛使用,尤其在牧区,几乎为各户必备之物,这是因为手摇小石磨携带方便,适应牧民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手磨方便实用,但费时费力。现在使用上了电磨。以电作动力,把人们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了出来。然而,有些人认为电磨磨出的糌粑不香,有铁味,不如传统的水磨或手磨磨制的糌粑有滋味。
青海饮食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