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概述
——腹诊的传承
作者:山田光胤译者:夏豪天
摘要:
在日本汉方中,作为诊察法之一的腹诊手法沿用至今。
腹诊是四诊,即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部分。其是为了证的判断而取得情报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此外,腹诊,在东亚诸国、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日本独有的诊察法。现代施行的腹诊法,是以古方伤寒论医学体系为主,并受折衷派医学影响而成。并且,腹诊的学习,不仅要在形式上有所认识,由于手技、手法的原因,相应的修炼、习熟是必要的。
本文对从古至今长年积累的腹诊知识进行解说。
绪言:
日本汉方之腹诊,是为了证的诊断的诊察法的一部分,其在东亚诸地区所传承的传统医学中,是唯一日本独自开创的手法。
虽然其创生时期、创始者等至今并未清楚,但其在江户时期(1590~1867年左右),随着古方派的兴起而发展是毫无疑问的,其在明治时期,由于汉方的衰退一度中断,后在大正时期,有汤本求真复兴汉方而随之复活,并在昭和时期由其门人大塚敬节继承并记录。由此,现代汉方腹诊的基本框架才形成。
何为腹诊:
腹诊,是汉方诊察法——四诊的一部分。
四诊,有以视觉为基础的望诊,以听觉为基础的闻诊,通过询问主诉、自觉症状的问诊,以及直接接触患者的诊察法切诊。其中切诊,由切脉(即脉诊)于腹诊组成。由此可以看出,腹诊是四诊的一部分,是作为证的判断极有力的情报来源的重要诊察法。现代腹诊的历史
前述可知,腹诊的创生时期、创始人种种说法颇多而难以定论。只可以推断其肇始于战国末期的织丰期(译者注: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时期,约1534年至1598年) 剧大塚敬节考证,腹诊,分为难经系、伤寒论系、折衷派系三个流派,创生期的腹诊以难经系为主。
难经系腹诊,通过肾间动气,即腹主动脉搏动与全腹壁五脏相对应分区的情况来对证进行判定,并为针灸提供依据。
伤寒论系腹诊,是伴随着以伤寒论为圭臬的古方派而兴起,以探求伤寒论记载的药方的腹证的一中腹诊。此派腹诊,从形成腹壁的肌肉层的全面表现来判断寒热虚实,触知腹壁各处出现的各种腹壁反射,从而探求相关联的药方。腹壁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反射相,被称作腹证,并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发展为特定的药方,对应一定的腹证。伤寒论腹诊的传承(表1)
前已述及,现在流行的腹诊,是以伤寒论系腹诊为主的。
伤寒论医学,即古方派(译者注:此处伤寒论医学专指日本古方派医学,是以《伤寒论》
《金匮要略》为主,在日本独自发展起来的学派,与国内伤寒论学派不同。),其创始人后藤艮山(1659~1733),有以其名冠之的腹诊书《艮山
腹诊图说》传世,但其手抄本并无相关传承的记载。
吉益东洞(1702~1773),是艮山的后辈,以其名冠之的腹诊书有数本,如《东洞先生腹诊候》《东洞先生腹诊口诀》等,均为手抄本。
六角重任,东洞的门人,其师承所著之书《古方便览》(1782),有刻本流传,书中附有腹诊图解。
鹤泰荣,并非东洞的嫡传笛子,乃私淑其医说,其弟子有稻叶文礼。
稻叶文礼,对腹诊有深入的研究,其所著腹诊书《腹证奇览·四篇》(1800),有刻本流传甚广。
文礼的弟子和久田叔虎,对其师著增补修订,著有《腹诊奇览翼8册》(1809~1853),流传更广。
明治之后,日本汉方所依据的腹诊均主要以《腹证奇览》《腹诊奇览翼》为基础。明治时期,在即将消逝的汉方医学中,勉为保持者,乃医师和田启十郎,其所著的《医界之铁椎》,读之振奋人心。后汤本求真承其学,研究汉方古方,终将其复活,其著有《皇汉医学》,振聋发聩,后由其门人大塚敬节传其衣钵。
大塚敬节,于昭和16年(1941年),共著《汉方诊疗实际》,其记述腹诊,并将数种腹证图解附之,此实为现代文汉方解说及腹诊之嚆矢。其后,昭和44年(1969年),增补修订《汉方诊疗医典》,再次加入腹诊图解的解说。现在汉方的腹诊,均以此书为基础。(作者注:《汉方诊疗实际》,由古方派大塚敬节、后世方派矢数道明、折衷派木村长久、药学家清水藤太郎共著,为三流派合流之嚆矢也。《汉方诊疗医典》由于木村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死之故,未列于共著者中)
传世的腹诊书(表2)
关于腹诊解说的腹诊书,多数被遗失了。
从大塚敬节在日本东洋医学会杂志上刊载的论文“腹诊书的分类”疑问,可以看出当时腹诊书的大概。(12卷1号)
此论文中,大塚所阅览的腹诊书,难经系共33本,伤寒论系共36本,折衷派系共4本,合集由73本书目有记载。
这些书现在很多都难以见到了,有幸的是,东方出版社1986年刊发的《日本汉方腹诊丛书正续篇》,各六卷,收载难经系11本,伤寒论系25本,折衷派系11本,合计47本书,使得这些书在今天仍能与读者相见。
此套丛书的主体,来源于东洋堂医院·松本一男氏所公开的其长年
腹诊概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