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母猪饲养与保健专题
猪场繁殖母猪的表现对猪场效益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当前绝大多素养殖户都受其困扰,繁殖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产子数少正常指标:初生重≥ ; 平均每窝产仔猪数——; 平均窝产活仔猪数——;断奶重≥6k;.断奶日龄 21天;每头母猪年提供健仔数——22头以上。
母猪正常使用年限内淘汰率高——正常使用年限为3年(8个胎次左右)。
难产的比率较大(含经产母猪)
产后综合症严重(产后少食或不食、产后便秘、产后少乳或无乳、产后感染及高热等)。
发情紊乱、假情及高返情率——正常受胎率≥90%;分娩率≥85%;断奶母猪7天内发情率≥90%;一次配种受胎率≥90%。
我国猪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引种时舍得花钱,但饲养过程中却舍不得花钱,养的是优秀品种,用的是旧的饲养管理方式,吃的是低标准饲粮,结果必然是良种的性能不得发挥。经专家多年的研究发现造成上述现象有以下几个因素:
饲养管理不科学
饲料没有科学的调配方案(营养过剩、营养不足、季节性的营养调节与不同阶段营养调节失衡)。
饲料原料不能单一,如果配方本身就不按种猪的生理特点配制和饲喂,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种猪的繁殖性能,影响最大的就是其发情高峰期不明显,不容易观察,排卵时间过短等,造成配种的失败,形成恶性循环。应分阶段合理设计饲料及添加剂配方,保证饲料的营养浓度,禁止饲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的饲料。同时饲料要相对稳定,不宜变换频繁。
养殖环境因素(无气候调节条件,如:通风、采光、温湿度等,卫生状况、栏舍结构、饲养人员的程式化的操作模式等等)。季节对散养和小型猪场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对大中型猪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月平均气温低于15℃或超过27℃,月寒流次数多于2次或出现高温天气时(35℃以上),母猪的受胎率和窝产活仔数显著下降,7~9月的情期受胎率为全年最低。历年流产多集中在7~8月份。夏季猪的繁殖力下降,母猪的乏情期延长,7~8月空怀率提高10%左右。空气污浊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甲烷、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超标时,会产生产仔少、死胎等现象。猪群拥挤、剧烈和频繁的争斗咬架以及因圈舍构造不合理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等,都对猪的繁殖力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夏季应采取通风、冲凉等降温措施,在冬季保持舍温,人为创造适合于母猪繁殖的环境条件。
品种因素(品种选择与优化)
保健不到位
过多的使用人工激素催情、催产造成母猪自身内分泌失调和对外源激素的依赖。
过度与滥用化学药物造成有关生殖系统实质器官的永久性损伤。如:磺胺类药、肾上腺素类药等。
没有根据自身猪场的实际情况采用常规的保健措施。如:驱虫、除霉、免疫、阶段性的保健、季节性保健等。
措施
母猪分阶段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案,以保证其繁殖性能的发挥。
母猪的阶段划分:后备母猪—— 指5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怀孕母猪——指从配种至分娩这一段时期的母猪;哺乳母猪指从分娩至仔猪断奶这一段时期的母猪;空怀期母猪——带仔母猪断奶后到再次配上种的这段时期的母猪。
后备母猪的饲养与管理:为保证后备母猪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要供给全价日粮,5~6月龄时,每天2~,饲喂2~3次,要有新鲜的饮水,无漏粪地板的猪舍要每天清洗粪尿。一般在6月龄时要求体重达到90kg,8月龄体重达到120kg时便可配种。为保证其适时发情及生殖系统的成熟,一般避开头两个情期,到第3个发情时再配种。加强免疫工作,后备母猪于配种前应驱虫并根据当地疫情可考虑进行伪狂犬病、猪瘟、细小病毒病、乙脑病、口蹄疫等疾病的预防接种。
怀孕母猪的饲养与管理:此阶段保健饲养的重点是防止流产及早期胚胎的死亡,增加产仔数和仔猪出生重量,减少弱子数,并为分娩、泌乳做好准备。尽量减少猪只间的争斗,保持圈舍清洁,地面要平整防滑,防止流产。猪舍温度保持在20℃左右。根据母猪体况饲喂,防止过瘦及过肥。一般来说,可分为3阶段饲养。妊娠早期,即配种后的 1个月以内。在这个时期内,饲料量不要求很多,但要求好。一般在母猪的日粮中,精料的比例较大,而切忌喂发霉变质和有毒的饲料。妊娠中期,即妊娠的第2~3个月之内。这个时期内饲料可以差一些,即可以喂食青绿多汁饲料或青贮料,少量加喂精料,但一定要给母猪吃饱。妊娠后期(即临产前1个月内),在这个时期内,日粮中的精料可以大量增加,相对地减少青绿多汁饲料或青贮料。在妊娠母猪的饲料中,必须保证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营养物质的平衡,蛋白质是组成胎儿的主要成份,越到妊娠后期需要量越大。在饲料中,每天供应量不少于120g全价蛋白质。钙磷是胎儿骨髓的主要成份,在母猪日粮中,每天应供给5~8g钙,4~5g磷,才能满足需要(怀孕初期,胎儿未着床,最怕应激,建议在饲
2011年母猪保健专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