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绝句中的那些事
雅事
白居易的《惜牡丹花》:“恫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因为怜惜国色天香的牡丹,诗人从两枝残花中预感到花儿终将红衰香褪。于是,他想象明天一旦风起,娇嫩的花朵定??全部被风吹落。怎么办?诗人决定趁着花儿还没有被风全都吹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诗人以悲悯的情怀秉烛夜看花,可谓大雅。
李商隐的《花下醉》(。)与白居易的那首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先写诗人为花之美艳而醉,为酒之醇香而醉,再写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最后写酒尽客散,夜深人静,诗人的雅兴非但不减,反而“更持红烛赏残花”。难怪清人马位称李商隐“有雅人深致”。
俗事
雍裕之的《农家望晴》:“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此诗截取了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农家生活片段,集中刻画了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老农内心的焦灼,枯立的执著和饱经磨难的顽强,一一透出了纸背。
再读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这也是一首充满世俗生活趣味的小诗。尤其是第三、第四两句,诗人突发奇想,从路旁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形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老人家,我摘下一串榆钱来买您的酒,您肯不肯卖呀?”幽默的戏问化成了诗,平常的生活也因此显出了奇趣。
趣事
施吾肩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诗中写充满童趣的六岁女孩,还一点也不知道人情世事的巧拙,到了晚上她也来到堂屋前,学着大人的样子郑重其事地叩拜新月。诗的字里行间满是小女孩的天真烂漫。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熟的,内容却是幼稚的。然而,这幼稚之举,产生的是童趣盎然的喜剧效果。诗只用了短短20个字,就将人物、时间、背景、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且章法紧凑而又错落有致,活生生一幅笔致幽默、妙趣横生的风俗小品画。
再看卢仝的《村醉》:“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这是一首趣味横生的小诗。诗中写一个喝醉了酒的醉汉,从村外而归,他跌跌撞撞地走着,倒了爬起,爬起又倒。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诗中这一情节――醉汉倒地,傻傻地摩挲着地上的青苔,还不停地向青苔道歉:“青苔呀,你千万不要怪我,我让你受惊了。”醉汉有悖常理的心理和待定背景中的举止,不仅强化了他的醉态,而且彰显出他的傻气,真是妙不可言。
逸事
陆龟蒙的《和袭美春夕酒醒》中写道:“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第一、第二句,诗人写自己隐居乡野,泛舟太湖已有多年,故而常常醉倒在黄公酒垆。第三、第四句,诗人以自然闲散的笔调,写酒醉月下花丛,“花”“月”“影”“醉人”彼此交融,情趣动人。虽然诗别有他意,但诗人醉酒之乐的闲情逸致,依旧溢满纸上。
又如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此诗写诗人与幽人在山中开怀对饮之事。背景是烂漫的山花,幽人是与诗人意气相投的高人。于是,“酒逢知己干杯少”的快意,便全都渗进一杯又一杯的酒中。“我醉欲眠卿且去”,话说得直率,没有一丝虚伪。诗人最后还不忘招呼幽人:“明
唐代绝句中的那些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