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学生历史学习的因素及对策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乐学”,在学习时专注投入,能自觉及时地总结学习的心得体会,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相反,丧失学习兴趣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苦学”,学习消极被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因此,总结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消极因素,有的放矢地研究提高学习兴趣的措施和方法,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我通过实践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因素。
社会因素: “读书无用论”与“读书实用论”
“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脑体倒挂”现象、文盲发财现象、工作分配和升职加薪等不靠能力靠后门等不正之风以及大学生反陪形势严峻,更成为“读书无用论”的有力佐证,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是深沉久远的、带本质的。
“读书实用论”是“读书无用论”的变形。当前,新科技革命使一些实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学生在学习时带有太多的功利性思想,对当前可用、社会“吃香”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强的知识趋之若骛,而长期以来,历史学科成为中学教育的一门次科,加上我国考试制度的不合理,使历史学科在人们心目中处于非常
尴尬的地位。给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是:认为历史可学可不学,从而使他们缺乏历史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学校因素
(一)低效、简单的历史教育方法
陈旧、简单、低效的历史教育方法严重制约了历史教育能量的发挥。当前,一些历史教师的授课方式仍是“一言堂”,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也缺乏吸引学生参与交流的手段,许多历史教师仍满足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的教学方式,对现代教育手段知之不多;许多历史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对授课内容无异议地全盘接受,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习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知识技能的运动能力低下,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益处。
(二)问题众多的历史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是相对较低的。并且,我国的师范院校以及其他为中小学输送师资的学校的专业学科分类过早、过细,导致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广博程度差,文理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促进程度显然不够,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师的教育素质。
由于教育体制僵化,历史教师受教育和接受继续教育情况不良、长期竞争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得按部就班,创新精神严重缺乏。一些历史教师对发费时间、精力去接近、了解、影响学生不以为然,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教师没有运用人格的感染力感召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一些
历史教师对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素质不以为然,经常采用生硬的方式批评学生,使学生对历史教师产生疏远、排斥甚至敌视情绪。
三、学生自身因素
受传统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重理轻文的思想的影响,再加平时数理化作业繁重,无时间顾及文科内容的学习,总认为在考前对历史读读、背背就可以了,这种应付思想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针对以上因素,本人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
浅谈影响中学生历史学习因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