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策划
1895--1945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
第一系列
满铁1
怎能忘那连根续脉的文化抗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何种形式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当年的历史?我们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来进行回顾——
从1895年到1945年,整整半个世纪的中国东北角,关注日本殖民者在东北地区所进行的文化侵略,关注东北人民所进行的艰难而又极其可贵的文化抗战,关注当年那场战争对今天造成的影响。
选择这个角度是因为,目前对于抗日战争的研究和新闻报道,大多集中在日本的军事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上,而对于日本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媒体关注得极少,学术界也缺乏系统研究。
比起军事侵略,文化侵略具有更强的计划性、全面性、隐蔽性、欺骗性。特别是东北,是中国内地受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时间最久、程度最深的地区,日本对东北的文化侵略,具有极其罕见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断绝东北人民的文化血脉,将东北人民的价值观彻底“格式化”。很多人只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却忽视了文化战争同样残酷,危害更加深远。因此,有必要通过新闻策划,通过确凿的史料和实地调查采访,厘清模糊和错误认识,旗帜鲜明地揭露日本文化侵略的本质。
报道东北的文化抗战,具有双重涵义。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作为抗战的胜利者,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和不屈抵抗感到自豪,为我们所拥有的强大的民族精神所鼓舞,同时,我们更希望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在阳光照耀不到的背面看到整个民族曾经遭受的苦难,揭开历史的疮疤去寻找直面屈辱的勇气和力量。
其次是当下的现实意义。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还是文化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强大,是自身积累的过程,也是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的过程,还是从历史的挫折中不断反思的过程。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复杂敏感的情况下,怎样去分辨和包容多元文化,警惕和抵御未知的文化侵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我们用实地采访和时代的眼光去连接过去与现在,从历史中为今天找到答案。□本报特别策划组
记事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井岗街9号旅顺火车站
本报策划组走进不足百平方米的小小候车室,空无一人。连一张椅子都没有。售票窗口内,售票员刘现伟一个人孤零零地守在那里。
今年55岁的刘现伟,在这个售票窗口里已经坐了37年了。去年起,车站不再承担客运任务,全部改为货运。
这个小站是100多年前中东铁路的终点站,旅顺是中国内地最早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城市。
车站也许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就像这个车站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一样,这段历史也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
观点必须从满铁说起
满铁的历史,对于东北民众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灵疮疤,是苦难和屈辱。
我们把针对满铁的采访报道当作一部当代启示录我们做了一个大胆且有些冒险的尝试——把这期特刊做成一个满铁简明读本……
绕不开的名词
两个月前,我们出发,去找寻70年前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地上留下的伤痕。一上路便发现,所有涉及上世纪初50年间那段历史的人、事、物,始终绕不开一个名词——满铁。
我们沿着铁路走,大连、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这条铁路在70年前正是由满铁控制的,而我们采访的方向也正是满铁侵略势力不断向东北内地蔓延的方向。
采访专家学者,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每一位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中都会涉及满铁;查阅文献,关于日本侵华的资料,都与“满铁调查”有关,一个由满铁创办的情报机构;实地探访沦陷时期的遗迹,绝大多数都是满铁修建的;还有工厂、煤矿、港口码头、医院、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甚至影剧院和娱乐场所,也都是当年满铁的子公司和下属机构。
回顾日本在中国东北40年的侵略历史,必须从满铁说起。
既熟悉又陌生
对大多数人来说,满铁既熟悉又陌生。很多普通市民只会泛泛地说成是“当年的日本人”,并不知道满铁;对于一些历史爱好者和文物保护志愿者来说,他们所了解的满铁,更像是日本创办的大企业,而不太清楚它与侵略的密切关系;甚至对于一些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来说,他们对满铁的关注也往往局限于铁路经营、经济渗透和资源掠夺上,很少深入研究满铁在文化侵略上所做的大文章。
那么,满铁究竟在文化侵略上扮演了什么角色呢?简单说,满铁是日本大陆殖民政策的提出者和坚定的执行者。
日俄战争后,战胜国日本从沙俄手中抢来旅顺大连地区,并拥有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口段(改称为南满铁路)以及铁路附属地内的一切权益。满铁在同年成立,正是日本政府为了执行
“经营满洲”政策而专设的国策公司。
实行什么样的殖民政策是当时日本政府的首要考虑,对此,满铁首任总裁后藤新平提出了著名的“文装武备论”
中国东北角文化抗战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