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诗人对唐代诗人典范的推崇
摘要: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宋代诗人多选择王维、白居易等人的道路作为自己行动的航标。即:早年积极入世,中年半官半隐,晚年彻底归隐的人生道路。在人生境界上,宋代诗人积极实践杜甫、韩愈等人的模式,即:胸怀祖国,关心贫苦人民,大济苍生,奋斗不止。在诗学观念上,宋代诗人继承了唐诗平淡的风格和讲究苦吟的精神并把“以文为诗”发展为“以议论为诗”。
关键词:人生道路人生境界诗学观念归隐平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379-02
唐代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高昂的歌调和晶莹的意象展示了唐代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表现出有唐一代独特的审美风韵,创造了彪炳千古的盛唐气象。唐诗所描写范围大致山川河流,小至和风细雨,无所不至,唐诗就像一座山峰,宋人只能站在山脚远远地观看并慢慢地靠近它, 胡应麟在论及宋初诗人时曾说他们“虽时有宋气,而多近唐音。”[1]宋代诗人对唐代诗人的选择不仅是文化意义上的,也是生活方式上的。
一、人生道路选择的航标
宋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赵宋帝王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地方上于州郡长官之外又设通判,使彼此互相牵制。这就使当时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难行,在遇到重大的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时彼此争论不休,却很难制定有效的对策,“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由于五代的长期分裂、战乱,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受到极大破坏,为了巩固大一统政治,程朱理学兴起,用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培养绝对忠于宋王朝的文人,让文人从灵魂深处尊君崇上。文人在这种环境中将何去何从,他们有自己不同的选择。有的积极入世,有的半官半隐,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有的辞官归隐,消极出世。但不管何种选择,似乎都把唐人作为自己选择的航标。
宋代文人的人生道路多是追慕唐人的模式,即“儒道互补”的人格模式:早年的积极入世,中年的亦官亦隐,晚年的彻底归隐。
经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欧阳修,对新王朝也有期待,有济天下苍生之大志,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授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西京钱惟演幕府中结识了尹洙、梅尧臣等好友,后历任地方及朝廷众多要职,累官至参知政事,。他直接参与过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与范仲淹等同为北宋早期主要的政治革新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来,数次被贬官,但他还对朝廷抱有希望,有“中隐”的取向和追求心灵自由、高雅的情操。在仕途沉浮中,他以内心对归隐的衷情为支柱,赢得一种对待宦海浮沉的达观态度,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积极实践白居易式的闲适生活,
沉浸在对各种“乐”的享受中,摒弃悲怨愁苦的传统贬谪态度,被贬滁洲,自号醉翁,已有归隐之意,其选择了白居易作为自己人生的航标,其晚年更像白居易的晚年一样,纵情山水,尽情享受田园风光。他晚年定居颖州西湖,自号六一居士,在心灵上远离尘世,不为世俗所羁绊。
综观宋代,还有王安石、苏舜钦、范仲淹等众多诗人的人生道路也与唐人相似,早年有凌云之志,在遭遇挫折之后,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到了晚年,则远离尘世,过着外儒内道的生活,将“兼济”与“独善”统一于仕途取向,在不同政治形势下采取不同人生态度的圆融处世方式,实践着与唐人相似的人生道路。
二、人生境界的追随
唐代文人的人生境
论宋代诗人对唐代诗人典范的推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