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止战 2002年第14期
以战止战的基本含义就是用战争来制止战争,即在战争不可避免时,通过给敌以有力的打击,使其感到得不偿失,从而制止战争,实现和平。
"以战止战"是中国传统的战略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先秦时期的兵书《司马法》中就有"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的论述。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打击倭寇的斗争中提出:"非大创尽歼,终不能杜其再至"的思想。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思想更是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广泛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新中国进行的每次作战行动,目的都在于制止战争规模的扩大、
持续时间的延长和战争强度的升级,都在于实现边境的稳定、地区的和平。
建国初期,为制止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战争,维护"整个东方"的和平,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毅然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6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目的就是为了制止印度当局对中国领土的蚕食,维护中印边境地区的稳定,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要保持
20年的和平。60年代末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以及其后的西沙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等,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总之,新中努力失效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的。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深谙"兵凶战危,不得已而用"的古训,不会轻易进行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尤其是周边安全环境。因此,中国政府和人民尽量采取政治、经济、外交等一切非战争手段制止或推迟战争的爆发,除非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下定"以战止战"的决心。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干涉,并将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不仅直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对中解决朝鲜问题,并多次警告美帝国主义,表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9月30日,即在敌地面部队进抵"三八线"的第二天,周恩来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发表演说指出:"中的。
......很明显,中而不受威胁的环境下来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工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工作。但是美国侵略者如果以为这是中国人民软弱的表示,那就要重犯与国民党反动派同样严重的错误了。"10月3日,周总理通过印度驻华大使再次向美国政府严正指出:"美国军队正全力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第7页)。但是,美国当局低估了中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忠告于不顾,妄自扩大侵略,兵锋直抵鸭绿江边。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得不组织志愿军入朝参战。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前,中国政府更可谓是苦口婆心、仁至义尽,甚至将底线和盘托出,直言相劝:"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树敌于印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八册第268-272页)随着危机的升级,中国又多次发出警告,说明后果的严重性和中国方面想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诚意。
其他几次自卫作战,也都经过了大致同样的过程。这个作战发起前的忍耐,既是我们尽力避免战争、争取和平解决问题诚意的体现,又在客观上争取了国际社
以战止战 2002年第14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