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 荣格理论视角.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 27 卷第 2 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No . 2 V ol. 27
2 0 0 9 年 3 月 Journal of Foshan U niv ersit y (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M ar . 2 0 0 9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
——荣格理论视角
李曙光, 郑艳
( 巢湖学院教育系, 安徽巢湖 238000)
摘要: 人格双性化现象, 已经在学术界研究了 30 多年, 中间也曾沉寂, 但随着 2005 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
成名, 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 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现象深层
次的内涵。在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 荣格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基于
荣格理论, 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 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 同
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人格双性化; 心理学; 荣格; 原型; 自性化
中图分类号: B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8X ( 2009) 02-0079-04
人格双性化,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学、心理学没有直接论及人格的双性化, 但这些人格发展观点
等领域已有过较多的研究, 关于人格双性化现象研对人格社会化现象阐释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当
究的结果几乎是一致的, 都是通过一些量表的测前将荣格理论很好地运用到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
试, 论证双性化个体客观存在, 并且具有社会意义, 还是空白。因此, 对人格双性化现象进行研究, 应该
同时根据这些相关分析, 提出了影响人格双性化的转换视角, 在新的方法论指导下, 更多体现对发展
因素以及双性化人格形成的一些途径与方法。但这主体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 荣格理论就是一种能
些很多属重复研究, 而且由于更多强调了外在环境为我们提供这么一种视角的理论。
因素对儿童的作用, 忽略了个体自身在发展中的主
一、荣格理论视角的人格双性化内涵
观能动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层面上存在着很多的争
议。面对这些研究现状, 研究者开始反复思考一个基于荣格理论, 最终得出了最为简单却具有极
问题, 那就是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的传统模式能否大实用意义的结论: 一直以来人们努力研究的人格
引起社会的认同? 是否可以转换思路, 从心理学理双性化, 实际上是个体意识自我和潜意识原型统一
论寻找对人格双性化更加合理的解释。的过程, 是不断自性化的过程。这样, 对传统的研究
作为分析心理学大师, 荣格从其独特视角对人提出了重大挑战, 传统研究一般认为, 人格双性化
格发展进行了论述, 对人格发展的动力, 人格发展就是要通过教育塑造个体异性优势人格特征。无
的内外影响因素作出了独特的解释, 尽管荣格理论疑, 新的解释更多地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
收稿日期: 2009-02-23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荣格理论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 2008sk381)
作者简介: 李曙光( 1975-) , 男, 安徽潜山人, 巢湖学院讲师, 理学硕士。
80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 荣格理论视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243595614
  • 文件大小136 KB
  • 时间201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