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理据和理据研究
第一节理据是什么
“自组织”)理论表明,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
系统,在外界条件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就会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的
混沌状态,逐渐变为一种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语言发展的历史如同物质世界发展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一个由无
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促动和激发
语言生成、变化和发展的动因,我们都把它称之为理据(
。理据是语言生命的基因。
“自组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的领导人
伊利亚普里高金( )在他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
中首次提出的。它所构造的一个三分子模型“布鲁塞尔器”
)可以模拟广泛的自组织行为,从而使耗散结构理论
不仅能够运用于物理、化学与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可以
运用于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从而使该理论
成为一门超越了自身的交叉学科。
拉兹洛( )在评价自组织理论时曾说:“当代非
平衡态理论可能是建立具有严格科学性的跨学科进化变革理论的
最好发源地:这个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从物理、化学推广到生命
科学甚至社会科学,可以对所有这些复杂系统的进化过程做出解
释。”我们尝试把系统自组织理论引进理据学研究中来,目的正
在于试图对语言这个复杂系统的现状及其“进化过程”作出初步
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解释。语言自组织问题就是语言的进化问
题,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自然语言会自发形成具有充分组织
性的有序结构?回答为什么的正是理据。
“理据”一词较为生僻。《现代汉语词典》、《辞海》、《辞源》
等通行辞典均未收录,《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语言学百
科词典》等专门的语言学词典也未收录,只有《汉语大词典》、
《中文大辞典》等极少数几本词典收录了该词。
“理据”一词不是新造词,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南
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书》中有“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徵庄援
释,理据皎然”的句子。《南齐书礼志上》中则有“天地至尊用
其始,故祭以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则
融玄之言得其义矣”。在这里,理据意为“论据”、“道理之所在
也”。无论立言还是行事,无论自然现象还是社会世事,凡言及
理由与根据,都属于理据范畴。现在,“理据”一词已经成为语
言学中一个专门术语。我国语言学界有的语言学家开始对理据研
究发生兴趣,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张永言、石安石、徐通锵、
伍铁平、李葆嘉、索振羽、许国璋、张志毅、沈家煊、严辰松、
朱永生、王艾录、司富珍、邵志洪、许光烈、金基石、王寅、石
毓智、马清华、白平、林寒生、程志兵、黎良军、曹炜等人都曾
撰文研究有关理据的问题。王艾录《汉语理据词典》)等
的出版标志着汉语理据语料积累及研究已粗具规模。鉴于目前理
据研究已有一定量的积累,我们认为在此基础上对语言理据学进
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
语言在长期的自发性运转过程中将自己的各种成员磨合成有
不同层级的严密系统。最为广义的理据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
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
其涉及范围可以包括语言各级单位以及篇章、文字等各个层面。
语言的子理据是广义理据中的某一层面的理据,如音位理据、语
词理据、句法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以及造字理据,等等。
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涉及理据的论述多数是关于语词理据的。
索绪尔、布达哥夫等谈论的任意性、可论证性也基本限于语词平
面。所谓语词理据,是指语言自组织过程中语词发生、发展的动
因。毋庸讳言,长期地大量地去发掘、推求和阐释语词理据和句
法理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项十分艰巨
的任务。
第二节理据研究的源流
理据学作为语言学领域里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尚处于现在进
行时阶段,而人们对理据事实的思考却由来已久,它零散地、非
自觉地然而却又时间久远地贯穿于语言学研究长河的各个阶段。
国外关于理据的思考
宗教、神话传说中的理据思考
在民智未开的初民时代,人们就对语言问题包括语言自组织
中的理据问题有过朴素的思考,西方宗教、神话故事中都有着理
据思考的印迹。基督教圣经《创世纪》里就有耶和华通过变乱天
下人的语言从而造成语言分歧的故事。而那座通天高塔之所以叫
“巴别塔( 意为“区别”)就是因为耶和华看到亚当的
子孙们在示拿的一片平原之上建造了一座城和一座通天巨塔,且
操持同样的语言,担心人们集体的力量过于强大,于是变乱天下
语言,使人们互相不能交流。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神话传说,
“巴别塔”的得名由来却是关于语词理据古
语言理据研究-社会科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