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喜福会》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孟醒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摘要:生于美国的华裔美国作家在某种程度上心中都拥有中国情结。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对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进行加工、改造,然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扩充其写作的内容。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学为他们作品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华裔作家更是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其中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和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虽然作品的主题反映的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但是读者能很明显地体会到浓浓的中国文化。关键词:家庭文化;“孝”文化;民俗文化作者简介:孟醒(1987-),女,辽宁锦州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4)-18-113-01一.《喜福会》中的中国文化——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差不多就是家庭文化。可以说,不了解中国的家庭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2](12)。在《喜福会》作品中渗透着华人对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继承和扬弃。落叶归根是家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坚持的信仰,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一直以来是维系海外华人的一个强有力的纽带[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令游子魂牵梦萦,离别国家是华人万般无奈的选择,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在离开中国前往美国都是在中国经历了很多的灾难,不得不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来到一个新的国度,开始崭新的生活。而落叶归根也就成为海外华人毕生的愿望。即使生前不能如愿,死后遗骨无论如何得运回故乡安葬。小说的最后,吴精美代替母亲回到中国认亲,明显表明了她对自己文化的根的认同。在她们母亲的眼里中国是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心灵归宿和落叶归根的地方。小说以“回国”的方式结尾,实现了母亲“落叶归根”的梦。可见,落叶归根的传统文化心理在华人中是根深蒂固的。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无论在美国度过的时间长短,中国始终是他们心中的家,是他们始终要回去的地方,几十年的异国生活并没有使他们从心理上在美国落地生根,他们的根在中国,落叶归根是他们的梦想。二.《喜福会》中的中国文化——“孝”文化历史学家钱穆把中国的文化称为“孝文化”,在《孝与中国文化》一书中,哲学教授谢幼伟也强调说:“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的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之。”[2] (P86)由于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母亲们既认为有责任教育好子女也认为女儿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她们的成功是母亲的骄傲。在母亲的世界里,自女儿出生之日起就与母亲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的母亲期盼着顺从的中国女儿,就像素云教训精美:“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1] (P114)虽然女儿会有反抗,但因为血液中流淌着“孝顺”的中国特征,不敢像西方孩子那样去挑衅父母的威严。无论是出生在中国的母亲们,还是成长在美的国度,但她们依然按照中国的传统去生活,她们传承着儒家思想中的“孝”文化,专心的伺候着自己的父母。三.《喜福会》中的中国文化——民俗文化华裔美
浅析《喜福会》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