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婴这10年
周海婴简介
1929年出生于上海。鲁迅和许广平的独生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
进入2000年,父亲周海婴先生已经在维护鲁迅权利的路上很辛苦地走了10几年。但在法制建设日益加强的社会环境中,他却未能完全赢得一场官司,相反倒是收获了许多白眼和骂名。比如有人说:周海婴爱钱;鲁迅的儿子不孝;鲁迅的儿子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怎么做这种事?据父亲自述:“不仅仅是朋友,甚至于一些有权力的知识界的人,领导干部,他也爱护鲁迅,但是他爱护鲁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他说鲁迅这么伟大,那么你这个鲁迅的后代,就绝对不能提权或者钱。这些都不能提,提了好像就丢了脸。甚至有一位领导来找我,讲得好像非常亲切。他说海婴啊,你是鲁迅的儿子,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共产党员,你要爱惜你父亲在社会上的影响。”
但父亲已经发现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的严重性,而且不仅是鲁迅的权益被公然侵犯,几乎所有现代文化名人的、尤其是一些左翼作家的后裔的权益也被冠冕堂皇地剥夺。他感到维权活动必须坚持下去。
在1999年的时候,我正在上海,看到父亲维权如此艰难,又经常因此而遭受曲解及辱骂。我觉得不应该让他一个人去承受这些,我有责任出面帮他。后来我们又觉得家属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应该成立一个机构来做这些事情,因为父亲在维权中往往面对的就是机构。于是2002年,我们成立了鲁迅文化发展中心。
由此开始,父亲与我维护鲁迅权益并发扬鲁迅精神的事业开始出现转机,舆论对我们的支持也很大。此后10年,父亲主要完成了这样一些事情:
一,2001年完成并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第一次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述鲁迅作为一个父亲的具体形象和精神品质,还原一个慈爱、温暖的人间鲁迅,希望把“思想家、革命家”意识形态虚构的鲁迅释放出来。这本书以其真实、勇敢的回忆和敏锐的话题,激起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由此开始,整理出版一系列鲁迅有关著作,如《鲁迅家庭大相簿》、《两地书
?原信》、《鲁迅回忆录》原稿本、《大鲁迅全集》等等正本清源的鲁迅还原工作。
二,2002年3月成立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将鲁迅后人的维权活动提升为一个机构、一种事业来开展,以规模化经营推进文化事业。而以后许多与鲁迅有关的活动都得以迅速启动、获得广泛支持,与此息息相关。
三,将维权活动推向深入。比如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促成北京、上海两个鲁迅纪念馆整理出鲁迅捐赠物品清单;维护鲁迅权益,由单纯的稿酬案、著作权官司,延伸到肖像权系列诉讼案、名人姓名权案、商标注册权案、冠名权案、网络域名抢注案等等,为这10年里中国的法制建设、尤其是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用著名律师朱妙春先生的话说:通过鲁迅系列法律官司,我们为当代法律建设开创了许多先河。特别是2008年3月直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关于〈从鲁迅纪念馆看健全文博工作〉的提案》、《关于〈健全名人姓名注册中文域名〉的提案》,更是法制建设里的重要举措。
四,普及鲁迅、弘扬鲁迅文化活动的拓展。在出版还原鲁迅本来面貌的图书同时,开展一系列鲁迅宣传、普及活动,如
2
周海婴这10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