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周海婴
周海婴先生于2011年4月7日与世长辞。一位受人尊重的老人,应该留下更多东西的老人,顾不上人们的期待,就上路去了。人们伤痛而外,是遗憾。《鲁迅与我七十年》该有续集补充。他以鲁迅之子为人们所熟知,追思和纪念中,自然想到鲁迅。
关注媒体上涉及先生的消息,条条不漏。多少年间,不提周海婴。改革开放后,周令飞去台湾的新闻报道,特意点明是鲁迅的孙子,才提到了鲁迅的儿子。后来,周海婴先生出书、办摄影展、在政协会上发言……媒体上就不断出现他的身影了。
周海婴先生一生低调,不骄不躁,不招摇张扬,默默地做事,静静地生活,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以知识分子的平常心处世为人,不愧是鲁迅的儿子。
从来没有官二代、富二代、名人二代的举动。当然更不会“我爸是李刚”那样邪恶,那样没素质。后人是先人的影子!
鲁迅先生有一份著名的遗嘱,不长,录在下面:
一,不要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掉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周海婴先生遵从父亲的嘱咐,寻了点“小事情过活”,没有“做空头文学家”,脚踏实地地从事无线电工作,成为无线电专家。仅此一点,甘于平常、平静、平和,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无谓的勾心斗角,无谓的攀比争胜,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但是不该忘记,生命只是过程,快乐、轻松地享用这个过程,是生活的实质。一天到晚处心积虑,劳心费神,累不累?不论是输是赢,都划不来!不求战胜,就永无失败。
周海婴是生活的模范,轻松、洒脱,悄无声息地活过了。想法欲望,不可无,可要牢记精神胜过物质。物质是维系生命所必需,精神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只追求物质,永无满足。也永远没有快乐。不过奢,止于所当止。让清醒的人类良知指导自己,就无往而不快乐。牢记物极必反这条定律,警惕放纵。
把鲁迅遗嘱全文引来,可以让我们想不少东西。这是一篇公开发表的文字,不是狭义的对亲属嘱托,而是对社会的公开宣言。虽然过去了70多年,其中有几条仍有非常的现实意义。比如,利用丧事敛财(穷百姓敛不来),现在并不少。比如,“收敛,埋掉,拉倒”,“忘掉我”,这是一位思想家对社会说的,不也还存在着吗?
遗嘱的末一条,有商榷处。如:“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人办了错事,错怪了别人,都难免。生前死后这么一来,化干戈为玉帛,有利和谐。错了不求人恕过,欠人情就欠着,显得“人头儿”次。鲁迅说他不,有当年的情况在,不可同日而语。有人据此说鲁迅偏激、尖刻,不如胡适温和、中庸。我以为对社会的不良现象,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不过表现不同。鲁迅怒目金刚,胡适笑面弥陀。都是普度众生的佛,都是智者!
康殷夫妇曾在华北大学学习,和周海婴先生同学。康殷多次和我谈起华北大学的往事。
追思周海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