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话说五台山
走在五台山今天的路上,是当代凡夫俗子们的荣幸。几多坎坷途,已入烟尘中。朝圣路上,再不需要遭受鞍马劳顿之苦,宽阔回旋的盘山路上,我们只需尽享山川秀丽美景。
走过五台山昨天的路,又站在朝圣路端的出家人,过目烟云中记载着历史的荣兴。因为,他们的慈目中能够折射出最鲜活的圣迹遗痕,后来者可以从中追寻真实沧桑的历史魅影。
山还是这座山,景却不是那片景,人也不是那些人。沧桑巨变之中,是喜是忧,或贫或富,或现代或传统,最后,难免交织成老和尚的一声叹息。
2007年9月3日,汽车在回旋的柏油路上攀升,后排端坐一位身着黄色僧衣的出家人,手机铃声不时在车厢内响起,他利用接电话的间隙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记者聊着。
身份证上显示他是五台山下豆村镇伏盛村人,在出家人的黄色戒牒上,写着他的法号――万悟,递给记者的黄色塑料名片上表明他是五台山下大佛圣寺的住持。
他在五台山正式受戒为比丘(梵语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的时间是2005年,因为生于斯长于斯,他说自己也算是一个“五台山通”了。
在他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从豆村镇往五台山上并没有大路,只有羊肠小道。小时候,他经常跟随父亲上山卖杏,每次都是早上6点左右就出发,随身带一包干粮,让毛驴驮着货物,人跟在毛驴后边走,整整赶一天路,一直要到下午6点左右才能到山上。
山上当时只有台怀镇政府开的一个招待所,他们通常和其他人住在一起,一间屋子里最少要挤六七个人,晚上没有电灯,就点一盏灯光昏暗的煤油灯。
那时台怀镇上的居民家的房子都是用土和石头所盖,没有现代的砖瓦房。他们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好,虽然种着山地,也只能产不多的土豆和粟米,一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会有不少人家到山下的村子里边借粮食,一直等到第二年收获新庄稼,才能还上,今年借,明年还,粮食永远不够吃。
当时有一句谚语:五台山上三大怪――和尚进门狗不咬,石头垒墙墙不倒,姑娘出嫁不抬轿。这是对昔日当地居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尚进门狗不咬,是因为庙里的和尚经常去一些村民家里施舍吃的,所以,连村民家的狗也希望和尚多来;石头垒墙是对村民住房状况的描写;姑娘出嫁不抬轿,主要说明当时五台山的道路不好,连嫁姑娘时也没办法抬轿子。
农业萧条,商业也不景气,整个台怀镇上当时只有塔院寺下的一个供销社可以买到日用品。
到1982年左右,政府开始投资修建通往山上的盘山公路。
这项工作也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重视,胡耀邦、万里和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那些年都曾亲自到五台山视察工作。
1985年,公路竣工的同时,五台山正式对外开放。这成为五台山整体面貌发生改观的重要转折点。
省里的一些厅局等实权部门争先出资,在台怀镇建疗养院、盖宾馆、修饭店,于是,一时成为五台山上最早的商业获利者。
随着外来资本的注入和外来人员的进驻,当地的居民也逐步从农业生产向小商品经济发展。
但这时的五台山,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影响,从明清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每年为期一月的“农历六月骡马大会”,依然是五台山上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和经济来源。
每到此时,包括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在内的各地骡马生意人便会云集五台山。除了骡马交易活动,期间,还有传统戏剧舞台上演的各种地方戏剧,也有人在临时搭
和尚话说五台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