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也有价值.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也有价值
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和中国“新月社”,在不同社会、不同政局下,中西方两个文化圈,曾有过世界性的邂逅

妮可?基德曼站在英国约克郡的奥斯河边,缓缓走入河中,沉了下去――这是2002年奥斯卡获奖影片《时时刻刻》中,重现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自沉水底的一个场景。这部电影,让无数人感觉,基德曼一夜间长大了。因为,她在片中传递了伍尔夫的灵魂。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名“意识流作家”,与她相关的话题有很多:她的同性恋倾向,她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当然,还少不了那个“无限的才华,无限的傲慢,无限的激情”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Bloomsbury)。
那个圈子,是英国一个松散的、经常聚会的知识分子群体,画家与美学家特别多,也有作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任何熟稔西方艺术、经济或文学的人,都能在那里找到几个让他们心跳加速的名字罗杰
?弗莱、邓肯?格兰特、克莱尔?贝尔、伦纳德?伍尔夫、梅纳德?凯恩斯、,狄更斯、,福斯特。而这个团体的核心,正是伍尔夫和她的姐姐、画家范奈莎?贝尔。
当年,布鲁姆斯伯里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英国。20世纪的中国,以徐志摩、陈源、凌叔华等为代表的“新月社”。就是以它为模板建立诗人、作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常以沙龙形式聚会,出杂志,办书店。有意思的是,两个团体,虽远隔重洋,却互相渗透,产生了联系。美国作家、学者帕特里夏?劳伦斯,新近出版的《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便再现了当年这两个中西方文化圈的“世界性邂逅”。

最初的纽带

帕特里夏?劳伦斯不是第一个把“新月派”和“布鲁姆斯伯里”放在一起讨论的人。8年前,作家虹影的小说《K》,影射的也是那段中西交流的往事。书中提到了徐志摩、梁启超、胡适、林徽因、陆小曼等中国文人,但是她更看中那些缘起缘灭和爱欲情仇。她大胆的情色描写,让整部小说看起来好像中国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时间,甚至为此惹上了官司。

作为研究比较文学的专家,劳伦斯的态度谨慎很多。为写此书,10年中,她不断往返于英国、中国和美国的大小图书馆、档案馆。并前往中国采访当年的亲历者叶君健、萧乾、文洁若等人。书中所有细节,都援引了当事人的信件。以流言始,以文化终。“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也有着闪光的价值”。
在研究中,劳伦斯发现,把“布鲁姆斯伯里理念”带入中国的第一人,是徐志摩。1920年代初,徐志摩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但是,美国式的政治并不对他的胃口,而英国自由而不激烈、保守而不顽固的学术氛围,却让他非常向往。当时的剑桥,可谓“思想与智慧的宝库”,醉心于哲学与文学、仰慕伯兰特?罗素的徐志摩,决心放弃美国学业。到剑桥拜罗素为师。那是1921年的9月。到达剑桥后,他宛如走进桃花源。日日与他敬仰的狄更斯、罗杰?弗莱、罗素等人同窗共读,漫步康桥河畔。正是他们,把他带进了“布鲁姆斯伯里”。沙龙的氛围,让他如鱼得水。作为后辈,他谦卑,但充满智慧,无论何时都侃侃而谈。
很多人知道,伍尔夫和范奈莎选择成员时有个标准――“不能忍受呆瓜一样的人”。一旦她们觉得某人“没劲”,就毫不客气地拒绝再邀。但是,徐志摩在剑桥期间,一直和这个圈子走得很近。虽不能说他是其中成员,但至少不被排斥,或者说,他赢得了他们的心。

徐志摩在布鲁姆斯伯里,有两个人最谈得来,其

在布鲁姆斯伯里,流言也有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