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苏卫焚烧厂案例分析-20151129阿苏卫焚烧厂案例分析-20151129
阿苏卫循环经济园项目建设案例
1994年阿苏卫填埋场投入运行,是我市第一座垃圾卫生填埋场,其后各区县陆续开始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到“十五”末,共建成垃圾填埋场14座,直到2008年建成高安屯垃圾焚烧厂(一期),全市垃圾基本依靠填埋处理,一年消耗土地约500亩。
阿苏卫填埋场投入运行时,周边无村民居住,后来由于二德庄和牛房圈两个村庄扩建,进入到500米卫生防护距离。从1998年起,出现周边村民多次围堵垃圾填埋场情况,要求搬迁和补偿,影响垃圾运输。2000年昌平区政府提出对上述2个村庄予以搬迁,。从2003年开始,市市政管委通过昌平区政府向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周边村民支付约150万元补助费。2007年我市建立垃圾异地处理经济补偿机制,此项费用从区县获得的经济补偿费用中支付。 1998年原北京市环卫局组织开展北京市阿苏卫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可研报告编制,拟在阿苏卫建设设计规模12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由于国际疯牛病事件和北京市政府机构改革(市环卫局撤销,职能并入市市政管委)影响而暂停。
2002年昌平区启动了阿苏卫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设计处理能力600吨/日),完成项目建设用地调整、净空控制等工作。2003年“非典”之后,我市发布《生活垃圾处理白皮书》,提出建设3座焚烧厂(高安屯、六里屯、南宫),2006
1
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建设阿苏卫焚烧厂,将原昌平区项目调整为市级项目。
自2005年开始,阿苏卫周边保利垄上、纳帕溪谷、橘郡等数个高档别墅区陆续建成入住。
2006年市市政管委落实规划,会同昌平区政府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同时筹备成立项目公司。 2007年经市政府批准,由京能集团和北京环卫集团成立项目公司华源惠众公司(京能集团和北京环卫集团各占50%股份),启动阿苏卫焚烧厂建设(1200吨/日),同年获得项目建议书批复,,市政府投资80%,项目公司自筹20%。其后,由于筹办奥运会,项目暂缓进行,在此期间对选用炉排炉技术和流化床技术反复进行了技术工艺论证。
2009年4月2日,时任副市长黄卫同志在考察深圳老虎坑循环经济园后,提出把阿苏卫焚烧厂项目扩充为循环经济园建设的思路。2009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项目启动环评工作。环评导则确定的公参范围为以焚烧厂烟囱为圆心,2公里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涉及阿苏卫、牛坊圈、二德庄和百善村4个村庄。昌平区从维护稳定考虑,提出搬迁2公里范围内4个村庄的建议,需要搬迁资金约50亿。2009年7月开展第一次环评公示,因为有昌平区政府对搬迁的承诺,周边村民反应平稳。同年8月上旬,保利垄上、纳帕溪谷、橘郡等社区居民开车悬挂反建标语游行,到农展馆环卫设备展览会门口集会反对,造成了一定舆论影响。2009年9月1日,中央
2
电视台2套节目播出《垃圾焚烧,烧出什么?!》,反对建设焚烧厂。2009年11月,昌平区政府提出搬迁4个村庄,搬迁费用约52亿元,并以区政府名义公开承诺搬迁。市市政市容委组织部分居民代表(其中包括网名“驴屎蛋”的反建律师)和专家,赴日本和澳门等地实地了解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情况,消除疑虑,反建行动其后得到缓和。同年12月,在第二次环评公示期间,市政
阿苏卫焚烧厂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