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网络写手的文体创新
有媒体报道说:“国内第一批‘科班’网络写手即将诞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将开办网络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写手从“学院派”那里学些什么,引起人们兴趣。
每天上网,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红火不单是因为网络文学、网络新闻―时政的、体育的、娱乐的新闻才是主角。所以我想,先办的应该是网络新闻类的学者出身的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写了一本叫做《我们即媒体: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的书,原著没读过,但从网上和一些杂志上零零碎碎读到了一些片断。
吉尔默宣称:“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新闻业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新闻业。媒体未来学家已经预言,到2021年,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这是个宣言,还是一个科学的预测尚需时间证明,但传统主流媒体现在需要正视新一代的受众消费口味,则是一个躲不开的事实。
网络的崛起带来了网络写作的繁荣,网络写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写作。不仅是网络文学,包括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都大大有别于以前出现的文体风格。新的载体需要并产生新的文体风格,从网上读到的新闻和新闻评论,单是写法就让我们耳目一新。以网络阅读为特征的新一代新闻受众是传统媒体流失群体,研究他们的口味,并适应他们才是聪明之举。
读上海社科院办网络研修班的这条新闻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办班,出发点不是让网络写手认祖归宗,而是经过学院派们的一番调教,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渗透融合,形成新的、有活力、有活气的新闻文本和新闻样式。
阅读网络新闻,每每感觉到对于事实的不尊重,评论的轻率,这是网络新闻的致命伤。但网络写手的敏感,评论的一针见血,单是那口气的肯定,就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评论所缺乏的。我倒想,各主流媒体都应该办办班,学习、研究网络写作。没有空话废话的虚张声势,没有装模作样的拖泥带水,没有八股说教的呆板,行文的机智轻松,平民式的亲近都是主流媒体应该学习的。
网络写手们的意义目前还被囿于传播意义上的平民特征,它的文体意义的影响,特别是在青年读者中的影响却为我们忽略。比诸白话文的革命,可能有些不适当,但它的文体影响不可低估,无论你是否愿意,未来的读者肯定是现在阅读网络文学和新闻的年轻人。
《中者周晖说:“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采访时不能只听采访对象说,你也应该提供一些对他来说非常新的消息和情况,我常年在基层调研,有一些记者看到的现象采访对象不了解,但又是他很关心和惊讶的。说出这些,会使采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代表委员开始时不太愿意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可以先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拉近距离。
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接受采访时较拘谨,不容易打开“话匣子”。记者采访要有意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说:“在全体大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会在休息大厅短暂休息,此时气氛比较轻松,你也可看准某个‘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坐着,做到他旁边去休息,然后找机会攀谈,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在休息大厅,看到‘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可以先提出要和他们合影,要签名什么
学学网络写手的文体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