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乡土志
我新会,地扼粤西南之咽喉,位据珠三角之要冲,秀峰叠翠,河道纵横,物阜民丰。
殷饶的大地历来是英才辈出:南朝的冯业、冯融、冯宝“三世刺史”;宋朝的马持国、马睎骥、马宜民“三代太守”;民国的伍廷芳、伍朝枢“父子双外长”;梁氏“一门三院士”思成、思永、思礼,各铸伟业。盛哉!昭昭乡土,济济多士,谨以记之。
一、历史沿革
古之新会,地频南海,远离中州,久蛰蛮方。
三国孙吴经略岭南,于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平定越夷,在今新会县境的司前、河村一带,始置平夷县。今新会地之置县,自此始。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合12县而立新会郡。新会之名自此起,一直相沿至今千六年。
隋朝开皇年间,改新会郡为冈州。古冈遂为新会之别称。
宋以后,由于珠三角得到进一步开发,新会县大,又一分为九: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划新会县东南濒海地区的黄梁都、乾务、古镇以及东莞、番禺、南海部分县地置香山县(今中山)。
明景泰三年(1452年),划新会县白藤堡与南海县的大良堡等地置顺德县。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划新会县西部地区的常德乡得行都与新兴、阳江两县部分县地置恩平县。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 划新会县西南地区的得行都、文章都等5都56图建新宁县(今台山县)。
清顺治六年(1649年),划新会县西部的平康、得行、登名、古博4都与新兴、恩平两县部分位置开平县。
清雍正十年(1732年),划西北地区的遵名、新化、古劳3都与开平县部分县地置鹤山县。
十九世纪50年代分出江门镇而成立江门市。
十九世纪60年代划出上横、西安两公社及大沙农场、竹银林场以及中山县部分县境置斗门县。
原新会县于1992年新会改市,2002年改为区,属江门市。
至此,新会区辖会城、大泽、司前、罗坑、双水、崖门、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鳌等10个镇和今古洲、圭峰区、围垦等3个派出机构,面积约1387平方公里,。
二、、汉裔播冈州
元嘉十三年(436年),北燕为魏所灭,北燕王冯弘投奔高丽,遣子冯业浮海归宋。据《隋
书·谯载:“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这是北方汉人较大规模南下开发新会的最早记录。
又《太平寰宇记》云:新会县“前临大海,后抗群山”,西江在现在江门一带就是出海口,而潭江的出海口更在今牛湾一带。可以想象,宋代新会沿海,虽已成洲渚,但乡落尚少,土广人稀,仍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因而,只列为下等县。
宋度宗咸淳民间谣传有胡妃私自逃出宫廷,朝廷访缉南雄珠玑里,致使里中人心惶惶。贡生罗贵引37姓98家南迁,多留新会。《新会乡士志》云:“宋度宗咸淳九年,由南雄州珠玑巷迁至者,约占全邑民族十之六七。”更且,宋末厓门一战,战后南宋朝廷的幸存者流落新会及其附近地区,生息繁衍。
自明以降,沙田日积,聚得百里沃野,而而滋口日繁。其时,县中大族逾万口,千人以上不可胜算。各氏拥族而居,以梁、黄、李、陈、林、赵、张、吴、谭、钟十姓最众。
三、海滨邹鲁
自古以来,新会教育发达,文人辈出。早在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已在会城马山麓建学宫,设县学。之后,书院不断建立。南宋时,邑人邓荣于会城北郊黄云寺创办第一间私立书院;到元代,又办起第一间官办古冈书院。
明代以后,自白沙先生倡言兴学育人,私有家塾,乡设社学,而邑中先后办起象
新会乡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