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逆向思维出佳作
在近年来的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也有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或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何谓“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亦称反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方向来考察事物,或者干脆把思考对象颠倒过来进行思考的方法。当顺向思维不能发现新闻时,不妨换一个方向,从反面来观察;当人们站在甲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妨退出来,站在与甲对立的乙方立场上思考一番。
新闻作品多数是顺向思维,即从正面观察事物,顺向谋篇布局,但如果变换一下手法,从反向观察问题,反向构思整篇作品的思路脉络,有时能给读者一个意外的“惊喜”。路透社的一篇新闻稿《科威特:炸弹带来生机》,所选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效果。战争中留下的大量未爆炸的地雷和炸弹,在科威特成了生态环境的卫士,“使那些狩猎者、沙漠旅游者和放牧者止步不前”,“各种植物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生长”。可以想像,这篇报道如果不是选择沙漠中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背景,只说科威特沙漠中草木生长快,对读者的吸引力就要大打折扣。
逆向思维的特色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独特的构思、新颖的表达手法。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需要作者用一根红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这根“红线”,就是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独特角度,逆向思维是最能为读者接受的一种表达方式。逆向思维往往能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传播效果。
变通性变通,指思考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式的桎梏,能从思维的某一方向跳到第二、第三、第四个方向……使方向越来越多,有更多的方向、方面可供选择和考虑,从而形成立体思维,编织成思维之网。
变通性是逆向思维的较高级层次,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和方面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能使记者和通讯员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俗的新思想、新观点。
独特性独特性是指逆向思维能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能以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它更多地代表着逆向思维的本质,是逆向思维的最高目标。
逆向思维的独特性,在变通性的基础上形成。在整个思维的过程中,思路打不开,在某一方向上的思考不通畅,时时陷入迟滞的状态,会影响思维的进程;沿着一种思路一直走下去,不懂得“拐弯”,不善于变通,往往会陷入思维的“死胡同”。
“反弹琵琶”写新闻
逆向思维是破“惯例”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否定。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中,逆向思维通常表现为不落俗套,不随大流,在发现定式思维与客观规律不相符时,及时转过头来,寻求与客观规律相符的思路。如果把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东西改正过来,一般来说它就是有价值的新闻。运用逆向思维,也可使思路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抓小放大在采访时,我们往往想把什么内容都拿来放在一篇新闻中去,写起文章时下笔千言,洋洋洒洒,殊不知这样反倒不一定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我们写稿时可换一种思维,敢于以小见大,以一斑窥全豹。只要抓住一些有效的细节,同样可以反映出
新闻报道逆向思维出佳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