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与建设性发展方式
[摘要]在推进发展与现代化过程中,经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自发式发展、社会变革与社会自觉式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否思性发展等发展方式。建设性发展方式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绿色、文明、和谐、理性的新的发展方式和以人为本的内生性的现代化道路,回答了“何谓发展”、“实现何种发展”,而构建了新的超越式的战略性新发展方式。
[关键词]科学发展;建设性发展方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占峰,就职于中国石化国际旅行社,副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任福兵,华东理工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教授,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郭强,博士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064-05
半个世纪以来,发展由最初的“经济增长”到开始关注“社会变革”;从片面强调“摆脱贫困”的经济单向发展到注重社会结构及人的全面进步的多维社会发展;从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到开始注意社会发展;从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到消除发展困惑,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努力。如何发展、以何种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展
?关注社会现代化并诉诸一种建设性的社会发展方式,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失为当下的一种务实行动和建设性、渐进式努力。
一、传统发展与发展方式的流变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自发式发展方式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亚非拉国家获得独立并相继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以期振兴经济、消除贫困,走上自主发展的道路。此时,所谓的发展仅是指经济增长,“发展”与“增长”两个概念尚未严格区别。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经济增长理论》中指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即工业化程度不够;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然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的。因此,可以认为,这一阶段以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实现经济量变为结果的发展,或者称之为“经济增长式发展观”,其实现的发展方式即为“经济自发式发展方式”。
(二)社会变革与社会自觉式发展方式
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在经济增长式发展观的指导下,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遭到失败,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开始对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反思,逐渐扬弃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观点,更多地注意到发展中的质的变化,注意到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多维变化过程。与此同时,联合国有关组织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1968年,缪尔达尔在对南亚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发展是一个摆脱贫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不发达”中解脱出来和整个体系的向上运动。发展经济学家柏格认为,“发展通常被视为是‘成长’或‘现代化’的同义词”,“一言以蔽之,发展意味着‘良性’的成长与‘可欲’的现代化”。80年代后期,托达罗就指出,发展应该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它涉及社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绝对贫困等多方面过程。这种寻求经济增长同时,实现社会结构调整以及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变革式发展观,我们称之为“社会自觉式发展观”,与其相应的发展方式即为“社会自觉式
(现代化式)发展方式”。
(三)可持续发展与否思性发展方式
回顾类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谋求自主发展、片面的“经济自发式”发展、注重社会变革、“社会自觉式(现代化)”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于发展的认识的深化。然而,以下的事实却不容忽视。(1)诸种探索只是对于“发展”愿景的一种模糊认识,对于实现何种发展以及发展成何种状态并不明朗。(2)诸种探索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范本的研究基础上,实现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过程。这无疑忽视了对于发展抑或现代化过程中共生的发展问题的关注。因此,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人类关注的焦点。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开始反思发展方式并力求摆脱称之为“经济自发式”的发展方式,重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方式。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的概念。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它超越了以往追求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以及实现现代化等为标志的结果导向性发展方式,既不回避发展,又不否定发展。我们称这种发展方式为“否思性发展方式”。
社会现代化与建设性发展方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