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学院名称
经济学院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国贸21001
学生姓名
郑艳
研究背景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将新兴产业作为经济今后发展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而,要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把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同政府引导推动作用相结合,把科技创新同产业化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结合,来培育新兴产业。并指出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是我们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要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集中力量,集中选择优势领域加快推进其发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9月13日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明确:“要把握未来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在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中,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在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中,破除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国民经济支柱,。”
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作为抓手,用以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
因此,不论从政策还是国内国际情势来看,对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研究都是具有万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意义
理论分析来看,纵观国际形势,发展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主导产业是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由于资源、技术和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主导产业是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由途径:因为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将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产品附加值,实现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的目标;因为新兴产业具有市场远景广阔、工业带动能力强的优势,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因为新兴产业是创新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培育新兴产业将有利于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因为目前新兴产业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将有利于在发展中更快占领技术竞争的高地。因此,必须有新兴产业作为战略储备,来保证我稳较快发展。至此,我们必须着力发展集自主创新能力、品牌竞争力、跨国经营能力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进而在与发达之地。同时,创新性、高风险性、高投入性、高回报性、时间变化性、地域差别性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故此,要秉承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辐射性、先导性和适应性的标准,依托财政政策的引导与扶持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至此不难看到,对促进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实践分析来看,近年来,倡导低碳、绿色经济生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浪潮不断席卷世界各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的竞争。新兴产业发展理念也开始融入我国经济发展中,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我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没有变的经济发展方式,离我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还相差甚远。因此,探索如何运用和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断激励和强化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理念,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资源浪费、环境损害型的非持续发展形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现状
新兴产业虽然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概念,但国外对其研究却已经比较久远了。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劳动分工学说,从商品交易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市场容量和劳动分工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斯密定理”。[1]李嘉图(1817)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提出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发展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对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予以放弃。[2]约瑟夫·熊彼特(1912)认为内生的研发和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是产业实现升级成长的决定性因素。[3]20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索洛(1957)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共同建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首次提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贡献”的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这种观点弥补了长期以来哈罗德和多马所建经济增长模型中认为经济增长的贡献仅有劳动和资本因素的局限,但仍具一定的局限性,即仍将技术进步看作外生变量。[4]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论文开题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