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审美体验.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审美体验
我们常说“人需要去体验生活”。体验就是要用心去感悟生命,让事物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体验有两种含义,一是心理学上的含义。一是哲学上的含义。学术界上多数认为,体验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心理形式,是情感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那么什么是审美体验呢?所谓审美体验是指主体进入审美状态后一种重要的心里活动。它包括主体把对客体的反映转向对自身心里状态的回味与体悟,受审美感知和审美现象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审美的理解。人在其体验中不仅可以使生活感到充实,更能对自身的价值予以肯定。没有体验,人类将失去创造的灵感;没有体验,艺术家们也将无法去创作。人类也将失去对美与丑的界定,无法去感知生活。审美体验是一种精神活动,是审美对象在人的大脑中所形成的直观形象。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中,将自身与客体共同置于运动之中。
我们从小就学过《白杨礼赞》,在木匠的眼中,白杨树是很好的木材原料;在环保者的眼中,他们是防御沙土的植被
;而在作家的眼中,他们象征着守卫家乡的哨兵。所以说审美的主体不同,产生的直觉也就不同,它受审美主体的自身文化,教育水平所影响。体验可以重复操作,多次体验获得的知觉就会更加丰富,就会越加接近事物的真谛。体验不同于认识,认识的对象是外在世界,即实体世界。而体验是人的一种情感,是感悟。它的对象是意义世界,只能靠人的感悟去把握它。体验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情感态度。它的出发点、归宿点都是情感。审美体验最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不过当时存在一些缺陷,传统西方美学只涉及审美体验的某些功能,没有从整体上去阐述审美心理现象,也没有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仅限于认识论范围。“体验”一词真正在美学上使用,是在狄尔泰的《体验和文学创作》一书中。他把“体验”融入历史,把个人的心理体验看做理解的根本之法。随着“体验”的发展,西方美学史大致形成三个阶段:认识论阶段、本体论阶段和解释学阶段。到了海德格尔时代,体验被分成两部分,一是“思”,二是原意的“体验”。他的论述是从存在出发,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事物的表象,而是存在者整体意义的生命。他认为体验比理性更能敞开存在者的存在,他的体验感念超越了狄尔泰,进入本体论领域。“体验”思考的是人类生活的意义
,不是像“理性”那样用思维规定存在。体验不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待世界,而是用心灵去感悟世界。审美体验不直接介入物质领域,它的职责是改变人的生活态度、情感,不断改善人类的精神境遇,把人类从狭隘的功力主义、物质主义中解放出来。
审美体验的现实意义
审美体验是艺术创造的起点,是赋予创造力的因素。艺术的审美体验分三个阶段:兴起、构思和物化。兴起阶段属于审美体验的观察和知觉阶段,在外部构建出对审美对象的知觉,并开始进入表象。构思阶段是主体在兴起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体验越深刻,情感越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就越大。物化是第三个阶段,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变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审美体验贯穿于艺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创造以审美体验的启动为开始,但审美体验并不以创造活动的完成为结束。从鉴赏的意义上说,作为创作活动的终结和成果的作品,实际又成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的起始。作品的艺术成就越高,它产生的审美体验机会就越

浅谈审美体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7-11-16
最近更新